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24页 |
2. 译者风格研究 | 第24-48页 |
·中国译论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 | 第25-31页 |
·古代译论中的译者风格 | 第25-27页 |
·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译者风格 | 第27-29页 |
·五四运动到建国初期的翻译理念和译者风格研究 | 第29-30页 |
·当前我国文学翻译的主体性研究 | 第30-31页 |
·西方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译者风格研究 | 第31-38页 |
·古典译论与译者风格 | 第32-33页 |
·近代译论与译者风格 | 第33-35页 |
·当代译论与译者风格 | 第35-38页 |
·语料库翻译学与译者风格研究 | 第38-40页 |
·译者风格研究的发展与演变 | 第40-44页 |
·译者风格的内涵和不同界定 | 第40-42页 |
·传统译论下译者风格的隐身 | 第42-43页 |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背景下译者风格的显身 | 第43-44页 |
·基于语料库译者风格研究:进展与未来空间 | 第44-48页 |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第44-46页 |
·研究拓展空间 | 第46-48页 |
3. 基于语料库的英译《聊斋志异》译者风格研究总体框架 | 第48-78页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8-58页 |
·当代译学背景下译者风格研究的发展和演变 | 第48-51页 |
·译者风格的研究内容 | 第51-54页 |
·几对概念的澄清 | 第54-58页 |
·本研究中语料库的搭建和使用 | 第58-70页 |
·翻译研究语料库的种类及应用 | 第58-59页 |
·翻译语料库的建库原则 | 第59-60页 |
·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构成 | 第60-63页 |
·建库基本步骤和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的初步研究 | 第64-70页 |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假设和研究步骤 | 第70-74页 |
·研究假设 | 第70-72页 |
·研究步骤 | 第72-74页 |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框架 | 第74-78页 |
·语言性译者风格分析 | 第74-75页 |
·非语言性译者风格分析 | 第75-76页 |
·译者风格成因的解释机制 | 第76-78页 |
4. 《聊斋志异》译本的历时性研究 | 第78-146页 |
·译本和译者概述 | 第78-82页 |
·翻译家翟理斯 | 第78-80页 |
·来自于一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 | 第80-81页 |
·翻译家闵福德及其英译《聊斋志异》 | 第81-82页 |
·译者风格在历时性翻译正文本中的体现 | 第82-115页 |
·历时译本基本数据统计 | 第82-84页 |
·历时译本词汇层面分析 | 第84-100页 |
·历时译本句法层面分析 | 第100-107页 |
·历时译本篇章层面分析 | 第107-115页 |
·译者风格在历时性翻译准文本中的体现 | 第115-124页 |
·历时译本的序跋研究 | 第115-117页 |
·历时译本注释分析 | 第117-121页 |
·译者风格在历时译本序跋和注释中的体现 | 第121-124页 |
·译者风格在非语言层面的体现 | 第124-138页 |
·历时译本的主题词表 | 第124-134页 |
·历时译本主题比较和解释 | 第134-138页 |
·译者风格成因及其解释机制 | 第138-146页 |
·历时性译本译者风格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8-139页 |
·译者风格在历时性译本中的体现 | 第139-142页 |
·译者风格形成原因 | 第142-146页 |
5. 《聊斋志异》译本共时性研究 | 第146-196页 |
·共时《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意义与对象 | 第147-149页 |
·译本共时研究:历时译本研究的有效补充 | 第147-148页 |
·大中华文库英译《聊斋志异选》——选择依据及考虑 | 第148-149页 |
·译者风格在共时性翻译正文本中的体现 | 第149-172页 |
·共时译本基本数据统计 | 第149-152页 |
·共时译本词汇层面分析 | 第152-159页 |
·共时译本句法层面分析 | 第159-165页 |
·共时译本篇章层面分析 | 第165-172页 |
·译者风格在共时性翻译准文本中的体现 | 第172-177页 |
·共时译本序跋研究 | 第172-173页 |
·共时译本注释分析 | 第173-175页 |
·译者风格在共时译本序跋和注释中的体现 | 第175-177页 |
·译者风格在非语言层面的体现 | 第177-191页 |
·共时译本的主题词表 | 第177-187页 |
·共时译本主题比较和解释 | 第187-191页 |
·译者风格成因及其解释机制 | 第191-196页 |
·主体创造性和译本复译 | 第191-193页 |
·译者风格在共时译本中的体现及其成因 | 第193-196页 |
6. 《聊斋志异》译本接受与中国典译的策略选择 | 第196-211页 |
·基于三个译本的读者接受调查与启示 | 第196-203页 |
·读者调查的设计、结果和分析 | 第196-201页 |
·读者期待视野与译者风格 | 第201-203页 |
·文化传播策略与译者风格 | 第203-208页 |
·特定文化传播策略影响下的译者风格 | 第203-205页 |
·译者风格与译作有效传播 | 第205-208页 |
·全球本土化与“中国文化走出去” | 第208-211页 |
7. 结论 | 第211-224页 |
·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 第211-219页 |
·本研究潜在问题的探讨和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展望 | 第219-224页 |
·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 第219-220页 |
·研究的未来拓展空间 | 第220-224页 |
附录 | 第224-234页 |
A.论文图表索引 | 第224-228页 |
B. 历时译本研究相同篇目和共时译本研究相同篇目 | 第228-232页 |
翟译和闵译相同篇目 | 第228-229页 |
闵译和黄译相同篇目 | 第229-232页 |
C. 读者调查问卷表 | 第232-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234-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