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2页 |
(二) 比较研究法 | 第12页 |
(三) 案例研究法 | 第12-13页 |
五、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 研究角度创新 | 第13页 |
(二)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 | 第14-26页 |
一、 内涵 | 第14-16页 |
(一) 概念 | 第14-15页 |
(二) 主要特征 | 第15-16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 合作教育理论 | 第16-17页 |
(二) 福斯特“产学”合作理论 | 第17-19页 |
三、 典型模式及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19-26页 |
(一) 国外应用及经验借鉴 | 第19-24页 |
(二) 国内应用及经验借鉴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重要意义 | 第26-33页 |
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第26-30页 |
(一)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26页 |
(二)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三)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二、 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 第30-33页 |
(一) 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最好体现 | 第30页 |
(二) 符合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 | 第30页 |
(三) 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规律 | 第30-31页 |
(四) 符合现代旅游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 第31页 |
(五) 实现多方利益,互利共赢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第33-49页 |
一、 影响因素 | 第33-40页 |
(一) 旅游企业 | 第33-34页 |
(二) 旅游学校 | 第34-36页 |
(三) 合作教育机构 | 第36-37页 |
(四) 学生 | 第37-39页 |
(五) 订单契约 | 第39-40页 |
二、 培养模式构建 | 第40-49页 |
(一) 构建原则 | 第40-43页 |
(二) 现有模式 | 第43-45页 |
(三) 新模式——“供需结合,四方联动” | 第45-49页 |
第五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 | 第49-57页 |
一、 深化教育改革,强调政府导向作用 | 第49-51页 |
(一) 加大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 | 第49-50页 |
(二) 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合作机构建立 | 第50-51页 |
二、 提升学校实力,加快教学改革步伐 | 第51-53页 |
(一) 重视旅游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 | 第51页 |
(二) 加强“双师型”旅游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 第51页 |
(三) 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保证所学内容与时俱进 | 第51-52页 |
(四)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实施“一进二出”的教学方式 | 第52-53页 |
三、 保持积极心态,准确规划人生 | 第53-54页 |
(一) 客观评价自己,慎重作出选择 | 第53页 |
(二) 积极向上,刻苦学习 | 第53-54页 |
四、 主动参与合作,展现企业实力 | 第54页 |
(一) 积极参与办学,加大资金支持 | 第54页 |
(二) 及时评价学生,积极反馈学校 | 第54页 |
五、 加强宣传和服务,保障合作公平公正 | 第54-55页 |
(一) 扩大宣传力度,降低合作风险 | 第55页 |
(二) 调控产学合作,保证合作顺利 | 第55页 |
六、 严格制定订单,完善多方利益 | 第55-57页 |
(一) 准确定位,供需契合 | 第55-56页 |
(二) 优势互补 | 第56页 |
(三) 学生利益最大化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