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而歌--以海城民间丧葬仪式中的鼓乐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5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8-9页 |
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9-11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海城人文概述及田野工作 | 第15-22页 |
第一节 海城概述及人文环境 | 第15-18页 |
一 概述 | 第15-16页 |
二 海城人文环境 | 第16-18页 |
第二节 田野工作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海城丧葬仪式过程 | 第22-57页 |
第一节 辽南丧葬礼仪过程 | 第23-43页 |
一 初丧礼 | 第23-29页 |
二 治丧 | 第29-40页 |
三 殡葬礼 | 第40-43页 |
第二节 辽南丧葬仪礼形成的历史根源 | 第43-57页 |
一、历史上辽南地区与中原政权 | 第43-50页 |
二、闯关东——移民的民俗传播效应 | 第50-52页 |
三、儒家思想、佛教信仰对海城丧葬仪式的影响 | 第52-57页 |
第三章 海城丧葬仪式中的鼓乐和鼓乐班 | 第57-130页 |
第一节 丧葬仪式鼓乐班的构成及其历史演变 | 第57-84页 |
一、传统鼓乐班 | 第57-76页 |
二、鼓乐队的历史演变及其当代构成 | 第76-81页 |
三、艺人收入变迁及其本质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常用曲目介绍 | 第84-93页 |
一、传统鼓乐班常用曲目 | 第84-88页 |
二、哭丧歌 | 第88-90页 |
三、曲目及其演变与更新 | 第90-93页 |
第三节 个案研究——海城王家班 | 第93-103页 |
一、生成与发展 | 第93-100页 |
二、王家班的生意与风格 | 第100-103页 |
第四节 海城唢呐乐的特点与常用手法 | 第103-130页 |
一、转调 | 第103-107页 |
二、变奏手法 | 第107-114页 |
三、五调朝元 | 第114-118页 |
四、三十五调朝元 | 第118-124页 |
五、丧葬中一种新的乐队组合及其变奏手法 | 第124-125页 |
六、研究者记谱的感受与思考 | 第125-127页 |
七、难以消失的东北风味 | 第127-130页 |
第四章 丧葬用乐实录 | 第130-151页 |
第五章 海城丧葬音乐的功能 | 第151-177页 |
第一节 历史中关于丧葬仪式用乐的记载与评价 | 第153-160页 |
一、"三礼"有关丧葬用乐的记载 | 第153-155页 |
二、其他古代历史文献有关丧葬用乐的记载与评论 | 第155-160页 |
第二节 海城丧葬音乐的多种功能 | 第160-177页 |
一、举办丧事的民俗符号(传递信号) | 第162-163页 |
二、对参加丧葬仪式人员的款待 | 第163-168页 |
三、教化后人 | 第168-170页 |
四、"礼乐制度"影响下的遗俗 | 第170-172页 |
五、生者情感的表达 | 第172-175页 |
六、对丧葬音乐功能的总结 | 第175-177页 |
结语 | 第177-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附录 | 第187-207页 |
谱例 | 第187-205页 |
重点采访艺人一览表 | 第205-207页 |
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07-208页 |
后记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