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3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三、对"现象学教育学"的理解 | 第18-2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23-37页 |
(一) 国内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31页 |
(二) 国外现象学教育学研究文献综述 | 第31-3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第一章 范梅南及其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线索 | 第39-60页 |
一、走近范梅南 | 第39-42页 |
二、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核心概念 | 第42-56页 |
(一) 范梅南的生活体验(lived experience) | 第43-46页 |
(二) 范梅南的教育智慧 | 第46-48页 |
(三) 范梅南的"感受之知"(pathic knowing) | 第48-52页 |
(四) 范梅南的"责任" | 第52-56页 |
三、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研究线索 | 第56-60页 |
第二章 欧陆与北美教育学的桥梁 | 第60-77页 |
一、生命与体验 | 第62-63页 |
二、现象学教育学: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第三代 | 第63-65页 |
三、现象学教育学的哲学源头:"回到事情本身" | 第65-67页 |
四、现象学教育学的诞生:荷兰乌特勒支学派 | 第67-71页 |
(一) 乌特勒支学派概述 | 第67-68页 |
(二) 乌特勒支学派代表人物:兰格威尔德 | 第68-69页 |
(三) 乌特勒支学派的特点 | 第69-71页 |
五、现象学教育学的发展与超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 第71-74页 |
(一) 阿尔伯塔现象学教育学概述 | 第71-72页 |
(二) 代表人物:马克斯.范梅南 | 第72页 |
(三) 发展与超越 | 第72-74页 |
六、现象学教育学在美国的发展 | 第74-77页 |
第三章 做现象学 | 第77-96页 |
一、传统认识论中方法的统治与现象学的超越 | 第78-81页 |
二、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的方法论探析 | 第81-88页 |
(一) 解释学(hermeneutik) | 第81-85页 |
(二) 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理解 | 第85-86页 |
(三) 范梅南关于解释现象学的论述 | 第86-88页 |
三、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的具体方法 | 第88-92页 |
(一) 转向生活中的现象 | 第88-89页 |
(二) 资料的收集 | 第89-90页 |
(三) 解释现象学的反思 | 第90-91页 |
(四) 解释现象学的写作 | 第91-92页 |
(五) 保持一种强烈的指向关系 | 第92页 |
(六) 通过部分与整体以协调整个研究 | 第92页 |
四、启示 | 第92-96页 |
第四章 教师之教的教育学 | 第96-132页 |
一、作为实践的现象学 | 第97-102页 |
(一) 实践现象学 | 第97-99页 |
(二) 实践认识论 | 第99-100页 |
(三) 方法的尴尬 | 第100-102页 |
二、教师之教 | 第102-104页 |
(一) "教"的形而上之道 | 第102-103页 |
(二) "教"乃"让-学习"(let-learn) | 第103-104页 |
三、教育智慧 | 第104-115页 |
(一) 教师"替代父母关系" | 第107-108页 |
(二) 召唤与使命 | 第108-109页 |
(三) 牵手与引路 | 第109-110页 |
(四) 教育爱 | 第110-111页 |
(五) 教育关系 | 第111-112页 |
(六) 反思与理解 | 第112-115页 |
四、教学机智 | 第115-126页 |
(一) 教学机智的表现形式 | 第119-121页 |
(二) 教学机智的作用 | 第121-123页 |
(三) 存在论意义上的方法 | 第123-126页 |
五、体知(embodied knowing) | 第126-132页 |
(一) 感受之知(pathic knowing) | 第126-127页 |
(二) 身体知识与身体技能 | 第127-128页 |
(三) 多元智能 | 第128-130页 |
(四) 情商与玩商 | 第130-131页 |
(五)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 | 第131-132页 |
第五章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特色主题 | 第132-163页 |
一、教学情调 | 第132-134页 |
二、合适即好 | 第134-137页 |
三、可能性与希望 | 第137-138页 |
四、好奇与惊奇 | 第138-141页 |
五、教育学的看 | 第141-143页 |
六、孩子需要被"看到" | 第143-145页 |
七、纪律的教育学意义 | 第145-146页 |
八、气氛的作用 | 第146-148页 |
九、儿童的秘密 | 第148-163页 |
(一) 现代教育的规训与监督 | 第148-149页 |
(二) 兰格威尔德论儿童的秘密体验 | 第149-153页 |
(三) 儿童秘密的教育学意义 | 第153-161页 |
(四) 监督与秘密之间的"中道" | 第161-163页 |
第六章 在线写作现象学 | 第163-178页 |
一、解释现象学写作 | 第164-168页 |
(一) 轶闻趣事或故事 | 第164-165页 |
(二) 写作是对思考和行动的调和 | 第165页 |
(三) 写作是对思考的检查 | 第165-166页 |
(四) 写作是对观察力的锻炼 | 第166页 |
(五) 写作就是展示 | 第166-167页 |
(六) 写作就是重写 | 第167-168页 |
二、写作现象学 | 第168-171页 |
(一) 探寻(Seeking)真正的写作 | 第168-169页 |
(二) 进入(Entering)或坠入黑暗 | 第169页 |
(三) 穿越(Traversing)黑暗 | 第169-170页 |
(四) 入迷(Drawing)真理之夜 | 第170页 |
(五) 凝神(Gazing)黑暗 | 第170-171页 |
(六) 触动(Touching)或洞见的黎明 | 第171页 |
三、在线写作现象学 | 第171-175页 |
四、启示 | 第175-178页 |
结语 相遇教育学 | 第178-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7页 |
后记 | 第197-199页 |
附录 | 第199-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