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动机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及代表人物 | 第9-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部分 风险管理审计概述 | 第11-19页 |
一、审计方法的演进和风险管理审计的产生 | 第11-13页 |
二、风险管理审计相关概念 | 第13-16页 |
(一) 风险的定义 | 第13页 |
(二) 风险管理定义 | 第13-14页 |
(三) 风险管理审计定义及其内涵 | 第14-16页 |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特征 | 第16-19页 |
(一) 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比较 | 第16-17页 |
(二) 风险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比较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的融合 | 第19-29页 |
一、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 第19-22页 |
(一) 二者互动交融关系形成的现实背景 | 第19-20页 |
(二)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互动关系 | 第20-21页 |
(三)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目标上的一致性 | 第21-22页 |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 第22-26页 |
(一)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 第22-25页 |
(二)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作用 | 第25-26页 |
三、内部审计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一)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适应当前内审职业发展的需要 | 第26-27页 |
(二) 内部审计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第27-28页 |
(三)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是最大价值地发挥内审作用的需要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程序 | 第29-42页 |
一、计划阶段—识别企业经营风险,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 | 第29-31页 |
(一) 了解企业经营,识别经营风险 | 第29-30页 |
(二) 制定审计计划 | 第30-31页 |
二、实施阶段—评价企业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 | 第31-40页 |
(一) 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 | 第32页 |
(二) 风险识别过程的审查和评价 | 第32-34页 |
(三) 风险评估过程的审查和评价 | 第34-37页 |
(四) 风险应对措施的审查和评价 | 第37-38页 |
(五) 剩余风险的确定及管理 | 第38-40页 |
三、报告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开展后续审计 | 第40-42页 |
(一) 风险管理审计报告 | 第40页 |
(二) 后续审计 | 第40-42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42-51页 |
一、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现状 | 第42-45页 |
(一) 风险管理审计所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二) 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二、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对策 | 第45-51页 |
(一) 健全风险管理审计职业化规范 | 第45-46页 |
(二) 界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 | 第46页 |
(三) 制定符合本企业特点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体系 | 第46-47页 |
(四) 明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 | 第47页 |
(五) 坚持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经常化 | 第47-48页 |
(六)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