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0-11页 |
|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 第2章 内部审计和审计风险基础理论 | 第12-22页 |
| ·内部审计基础理论 | 第12-15页 |
| ·内部审计的含义 | 第12-14页 |
| ·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14-15页 |
| ·审计风险基础理论 | 第15-20页 |
| ·审计风险的含义、内容、特征和类型 | 第15-18页 |
| ·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 第18-19页 |
| ·内部审计最大的风险 | 第19-20页 |
| ·审计风险研究的现状 | 第20-22页 |
| 第3章 SC 大学内部审计的现状 | 第22-30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面临学校发展的新特点 | 第22-23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状况 | 第23-25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的权限 | 第25-26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 第26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的基本工作程序 | 第26-28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 第28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的主要特点 | 第28-30页 |
| 第4章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 第30-41页 |
| ·SC 大学内审风险的表现 | 第30-32页 |
| ·SC 大学内审风险的一般表现 | 第30-31页 |
| ·SC 大学内审风险的具体表现 | 第31-32页 |
| ·SC 大学内审风险的特点 | 第32-33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33-41页 |
| ·SC 大学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33-34页 |
| ·SC 大学内审地位及局限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SC 大学内审主体的因素 | 第35-38页 |
| ·SC 大学内审客体的因素 | 第38页 |
| ·SC 大学内审程序和方法的因素 | 第38-40页 |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第5章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策略、具体措施和方法 | 第41-64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的损失及其控制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的损失 | 第41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 ·审计风险控制的策略 | 第42-44页 |
| ·自我保护策略 | 第42-43页 |
| ·风险回避策略 | 第43-44页 |
| ·风险转移策略 | 第44页 |
| ·风险承受策略 | 第44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 第44-64页 |
| ·营造良好的SC 大学内部审计环境 | 第44-47页 |
| ·提高SC 大学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审计方法 | 第47-52页 |
| ·规范SC 大学内部审计程序,量化审计质量 | 第52-61页 |
| ·SC 大学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其它措施 | 第61-64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