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本位与认知法的对外汉语教学
论文摘要 | 第1-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0.引言——创新型研究的不期而遇 | 第16-18页 |
1.本体篇——从字本位理论到字本位教学语法 | 第18-97页 |
·汉语“字本位”理论发展述评 | 第18-51页 |
·早期文献 | 第19-21页 |
·初步创立期(1991—1994) | 第21-26页 |
·理论成型期(1995—1997) | 第26-35页 |
·思索争论期(1998—2000) | 第35-40页 |
·多元发展期(2001— ) | 第40-49页 |
·“字本位”本体研究发展简评 | 第49-51页 |
·字本位理论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51-84页 |
·“字”不等于语素 | 第52-53页 |
·“字”与文字 | 第53-57页 |
·“字”与理据 | 第57-73页 |
·“字”与音韵 | 第73-84页 |
·“字本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 第84-97页 |
·什么是教学语法 | 第84-91页 |
·现行教学语法的不足 | 第91-94页 |
·字本位教学语法的主张 | 第94-97页 |
2.心理篇——字本位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认知依据 | 第97-143页 |
·语言教学中的认知法 | 第97-108页 |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的听说法 | 第97-100页 |
·认知心理学和语言教学的认知法 | 第100-104页 |
·认知教学法的困境和出路 | 第104-108页 |
·字本位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认知法 | 第108-111页 |
·字本位教学法的认知心理学依据:宏观理论 | 第111-132页 |
·总体框架 | 第111-113页 |
·字本位与知觉 | 第113-117页 |
·字本位与理解 | 第117-119页 |
·字本位与记忆 | 第119-132页 |
·字本位教学法的认知心理学依据:微观研究 | 第132-143页 |
·关于汉字识别 | 第132-134页 |
·关于语义激活 | 第134-136页 |
·关于心理词典贮存模式 | 第136-137页 |
·字本位词汇输入方式记忆成效的实验研究 | 第137-143页 |
3.教学篇——字本位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应用 | 第143-220页 |
·字本位教学法的定位 | 第143-148页 |
·字本位教学法发展概述 | 第148-156页 |
·国内字本位教学法实践概述 | 第148-150页 |
·国内字本位教学法理论研究概述 | 第150-156页 |
·总体设计 | 第156-166页 |
·学习者分类 | 第157-159页 |
·“语”、“文”的分与合 | 第159-161页 |
·汉字大纲 | 第161-163页 |
·与其他教学法的相互配合 | 第163-166页 |
·教材编写 | 第166-181页 |
·《汉语语言文字启蒙》 | 第166-173页 |
·《新编基础汉语》 | 第173-178页 |
·字本位教材的展望 | 第178-181页 |
·课堂教学 | 第181-213页 |
·汉字教学 | 第181-186页 |
·词汇教学及其实验研究 | 第186-213页 |
·语言测试 | 第213-217页 |
·分班测试 | 第213-214页 |
·水平测试 | 第214-217页 |
·小结:字本位教学法概貌 | 第217-220页 |
4.结语——渴望宽容,期待腾飞 | 第220-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5页 |
附录 | 第235-297页 |
后记 | 第297-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