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 酸性蛋白酶的来源 | 第13页 |
2 酸性蛋白酶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酸性蛋白酶的理化性质 | 第13-15页 |
·生物学性质 | 第13-14页 |
·酶学性质 | 第14-15页 |
·酸性蛋白酶的pH适应性 | 第14页 |
·酸性蛋白酶的温度适应性 | 第14-15页 |
·酸性蛋白酶的抑制剂 | 第15页 |
·酸性蛋白酶的分类 | 第15-16页 |
·酸性蛋白酶的作用机理 | 第16页 |
·产酸性蛋白酶微生物的筛选 | 第16-17页 |
·筛选培养基的制备 | 第16-17页 |
·酸性蛋白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 第17页 |
·影响酸性蛋白酶产量的因素 | 第17页 |
·酸性蛋白酶产生菌的育种 | 第17-19页 |
·通过传统的诱变技术筛选高产菌株 | 第17-18页 |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来提高产酶量 | 第18-19页 |
3 酸性蛋白酶的生产制备 | 第19-20页 |
·发酵 | 第19-20页 |
·酶制剂的制备 | 第20页 |
4 酸性蛋白酶的分离纯化 | 第20-21页 |
5 菌种鉴定 | 第21-22页 |
·核糖体rDNA的结构及其特点 | 第21页 |
·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6 酸性蛋白酶的应用 | 第22-24页 |
·酸性蛋白酶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皮革软化 | 第22页 |
·羊毛细化 | 第22页 |
·预处理羊毛低温染色 | 第22-23页 |
·酸性蛋白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用于酒类酿造 | 第23页 |
·啤酒酿造 | 第23页 |
·白酒酿造 | 第23页 |
·用于酱油酿造 | 第23-24页 |
·用于食醋生产 | 第24页 |
·酸性蛋白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第24页 |
·酸性蛋白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4页 |
·酸性蛋白酶的其它用途 | 第24页 |
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8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偏酸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26-3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菌种的筛选 | 第30-31页 |
·初筛 | 第30页 |
·复筛 | 第30-31页 |
·透明圈测定法 | 第30页 |
·Folin-酚试剂显色法测酶活 | 第30-31页 |
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P-1007产偏酸性蛋白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32-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34-37页 |
·酶的最适作用pH值 | 第34页 |
·酶的最适作用温度 | 第34-35页 |
·酶的pH稳定性 | 第35-36页 |
·酶的耐温性 | 第36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7-44页 |
·不同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磷酸盐对产酶的影响 | 第38页 |
·不同金属盐类对产酶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含水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页 |
·发酵温度对产酶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不同起始pH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页 |
·单因素发酵条件的进一步优化和验证 | 第40-42页 |
·不同含量黄豆粉对产酶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含量葡萄糖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页 |
·不同含量的NaH_2PO_4对产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含量的CuSO_4对产酶的影响 | 第42页 |
·最佳发酵条件的验证 | 第42-43页 |
·菌株产酶稳定性的研究 | 第43-44页 |
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产偏酸性蛋白酶菌株的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5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菌种的显微观察及其鉴定 | 第48-51页 |
·菌种生长状况 | 第51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51页 |
·PCR扩增产物 | 第51-52页 |
·rDNA-ITS区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53页 |
3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偏酸性蛋白酶在啤酒澄清中的应用试验 | 第55-7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酪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60页 |
·透光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总氮量的变化 | 第61页 |
·可凝固性氮量的变化 | 第61-62页 |
·a-氨基氮含量的变化 | 第62-63页 |
·pH值的变化 | 第63页 |
·泡持性的变化 | 第63-64页 |
·与酿造复合酶、啤酒用中性蛋白酶应用效果的比较 | 第64-68页 |
·最适作用pH值与最适作用温度的比较 | 第64-67页 |
·酪氨酸含量、吸光度、总氮量、可凝固性氮含量、a-氨基氮含量、pH值变化的比较 | 第67-68页 |
·泡持性的比较 | 第68页 |
3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0-74页 |
1 总结 | 第70-72页 |
2 创新 | 第72页 |
3 建议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1 | 第79-80页 |
附录2 | 第80-83页 |
附录3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