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29页 |
·我国茶饮料发展的现状 | 第11-14页 |
·浸提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浸提温度与时间 | 第15-16页 |
·茶水比 | 第16-17页 |
·提取方法 | 第17-21页 |
·溶剂提取法 | 第17-18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 第18-19页 |
·微波萃取技术 | 第19-20页 |
·破碎提取法 | 第20页 |
·超声提取技术 | 第20-21页 |
·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 | 第21-27页 |
·超声波的功率 | 第21-22页 |
·超声波强化提取的作用机理 | 第22-25页 |
·超声波的热效应 | 第22页 |
·超声波的机械效应 | 第22页 |
·超声波的空化效应 | 第22-25页 |
·超声波在植物浸提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主要品质成分提取率的影响 | 第29-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茶汤制备 | 第29-30页 |
·茶汤固形物含量和主要生化成分测定 | 第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不同浸提方法对固形物提取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不同浸提工艺对茶汤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浸提工艺对茶汤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浸提工艺对茶汤酚氨比的影响 | 第33页 |
·不同浸提工艺对茶汤咖啡因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儿茶素类组分的影响 | 第35-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茶汤制备 | 第35-36页 |
·儿茶素组分分析 | 第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中儿茶素类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浸提方法对儿茶素中EGCG的影响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不同浸提浸提方法对茶汤色差的影响 | 第40-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1页 |
·茶汤制备 | 第40-41页 |
·茶汤色差测定 | 第41页 |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明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黄绿度的影响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44-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材料及处理 | 第44页 |
·方法 | 第44-46页 |
·茶汤制备 | 第44-45页 |
·茶汤感官审评 | 第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不同方法提取茶汤的感官品质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总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1 术语与缩略语 | 第53-54页 |
附录2 图表索引 | 第54-5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