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 第14-22页 |
第一节 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 第16-22页 |
一、硅谷地区 | 第16-18页 |
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18页 |
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18-19页 |
五、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19-20页 |
六、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 第22-38页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 第22-29页 |
一、技术创新 | 第23-26页 |
二、专业分工协作体系 | 第26-27页 |
三、劳动力市场利益共享 | 第27-28页 |
四、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 | 第28页 |
五、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的区城创新文化 | 第28-29页 |
六、良好的制度体系 | 第29页 |
第二节 政府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一、有利于加速促成高新技术的创新机制 | 第30-31页 |
二、有利于加速风险投资发展 | 第31-32页 |
三、有利于创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条件 | 第32页 |
第三节 典型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 第32-38页 |
一、硅谷发展的政府作用 | 第33-34页 |
二、班加罗尔地区发展的政府作用 | 第34-36页 |
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府作用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8-43页 |
第一节 产业组织体系分析 | 第38-39页 |
一、高新区分布与技术资源分布不协调 | 第38页 |
二、高新区内产业同构化严重 | 第38-39页 |
三、高新区的企业间缺乏分工协作 | 第39页 |
第二节 区域创新环境分析 | 第39-43页 |
一、“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 第40页 |
二、孵化器运作不良 | 第40-41页 |
三、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 第41页 |
四、缺乏区域创新文化 | 第41-42页 |
五、风险资本不足 | 第42页 |
六、高科技人才的短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 | 第43-57页 |
第一节 强化产业组织管理 | 第43-46页 |
一、完善区域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竞争环境 | 第43页 |
二、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整合高新技术资源 | 第43-44页 |
三、分类指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提高“协同互动效应” | 第44-45页 |
四、鼓励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合作 | 第45页 |
五、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提升产业集群水平 | 第45-46页 |
第二节 营造良好区域创新环境 | 第46-49页 |
一、完善“产学研”的合作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第47页 |
二、办好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 第47页 |
三、培育市场的精致需求,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 第47-48页 |
四、规范中介服务机构行为,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 第48页 |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 第48页 |
六、营造区城创新文化,培育创新意识 | 第48-49页 |
七、加快制度创新 | 第49页 |
第三节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 第49-53页 |
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发展 | 第49-50页 |
二、拓展风险资本来源渠道 | 第50-51页 |
三、尽快建立政府担保机制,解决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 第51-52页 |
五、政府采购 | 第52页 |
六、加强监管 | 第52-53页 |
第四节 构建新世纪人才战略 | 第53-57页 |
一、政府统一规划,积极引导,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第53-54页 |
二、逐步完善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 第54页 |
三、建立和完善高新区内的人才市场 | 第54-55页 |
四、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 | 第55页 |
五、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 第55-56页 |
六、培育企业家队伍 | 第56页 |
七、优化人才环境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