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5-7页 |
一、 创造教育及其评价辨析 | 第7-12页 |
(一) 创造教育概述 | 第7-11页 |
1 、 创造教育的涵义 | 第7-8页 |
2 、 创造教育的产生及发展 | 第8-10页 |
3 、 创造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二) 创造教育评价的概念 | 第11-12页 |
1 、 教育评价的内涵 | 第11页 |
2 、 创造教育评价 | 第11-12页 |
二、 传统教育评价对创造教育的制约 | 第12-21页 |
(一) 主体性的缺失,成为制约创造教育的内在因素 | 第12-15页 |
1 、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 第12-14页 |
2 、 教育评价机构主体性的缺失 | 第14-15页 |
(二) 评价内容单一 | 第15-16页 |
(三) 缺乏创造力发展所需的指标 | 第16-17页 |
(四) 评价目的偏颇 | 第17-18页 |
(五) 分数至上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 第18-19页 |
(六) 测验对创造教育的阻碍 | 第19-21页 |
1 、 试题类型的单一性 | 第19页 |
2 、 试题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化 | 第19-21页 |
三、 建构创造教育的评价体系 | 第21-39页 |
(一) 增强评价机构的自主性.摆脱评价制度中的权利色彩 | 第21-22页 |
1 、 建立专业性、中介性的评价机构 | 第21-22页 |
2 、 在评价领域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 | 第22页 |
(二) 实现教育评价多元的价值取向,适应创造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22-26页 |
1 、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 | 第23-24页 |
2 、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并重的教育评价观 | 第24-25页 |
3 、 树立全新的创造教育评价观 | 第25-26页 |
(三) 确立新的教育评价策略 | 第26-39页 |
1 、 合理选用评价标准 | 第26-27页 |
2 、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30页 |
3 、 增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 第30-32页 |
4 、 与创造教育相适应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方法 | 第3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后记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