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 第12-2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 ·心理求助的综述 | 第12-20页 |
| ·应对效能的综述 | 第20-23页 |
| ·应对效能与心理求助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 第24-27页 |
| ·现有研究的局限 | 第24-26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3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28-50页 |
| 研究一:心理求助态度问卷的编制和应对效能量表的验证 | 第28-37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2 心理求助态度问卷的研究步骤 | 第28-30页 |
| ·问卷项目收集 | 第28-29页 |
| ·预测问卷的编制 | 第29-30页 |
| ·被试与程序 | 第30页 |
| 3 心理求助问卷的研究结果 | 第30-35页 |
| ·项目分析 | 第30页 |
| ·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 ·信效度检验 | 第31-35页 |
| 4 应对效能量表的验证 | 第35-37页 |
| ·信度检验 | 第35-36页 |
| ·效度检验 | 第36-37页 |
| 研究二: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和应对效能的现状分析 | 第37-44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 ·研究工具 | 第37页 |
| ·被试 | 第37-38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8-44页 |
|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第38-40页 |
| ·大学生应对效能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 第40-44页 |
| 研究三: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 第44-50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研究工具 | 第44页 |
| ·被试 | 第44页 |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 ·求助组与未求助组在求助态度上的比较 | 第45页 |
| ·求助组与未求助组在应对效能上的比较 | 第45-46页 |
| ·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 ·求助态度、应对效能对大学生求助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 ·大学生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48-50页 |
| 第三部分:综合讨论 | 第50-59页 |
| 1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特点 | 第50-53页 |
|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性别差异 | 第50-51页 |
|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 | 第51页 |
|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年级差异 | 第51-52页 |
|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专业差异 | 第52页 |
|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 | 第52-53页 |
| 2 大学生应对效能的特点 | 第53-54页 |
| ·大学生应对效能的性别差异 | 第53页 |
| ·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应对效能上的差异 | 第53页 |
| ·大学生应对效能的年级差异 | 第53-54页 |
| ·大学生应对效能的专业差异 | 第54页 |
| ·大学生应对效能在家庭背景上的差异 | 第54页 |
| 3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关系的讨论 | 第54-57页 |
| ·求助组与未求助组在求助态度上的差异 | 第55页 |
| ·求助组与未求助组在应对效能上的差异 | 第55-56页 |
| ·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的相关分析 | 第56页 |
| ·求助态度、应对效能与求助行为作用机制的讨论 | 第56-57页 |
| 4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建议 | 第57-59页 |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1 结论 | 第59-60页 |
| 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0页 |
| 3 本领域的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录 | 第67-70页 |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