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导论 | 第15-38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5-2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4页 |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第一章 社区理论 | 第38-70页 |
第一节 社区 | 第38-49页 |
一、社区的内涵和构成 | 第38-45页 |
二、社区的功能和分类 | 第45-47页 |
三、社区与社会的关系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城市社区 | 第49-53页 |
一、城市的产生 | 第49-51页 |
二、城市社区的特征和分类 | 第51-53页 |
第三节 城市社区建设 | 第53-62页 |
一、社区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 第53-57页 |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定位 | 第57-61页 |
三、社区发展与城市社区建设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国外若干类型城市社区建设经验介评 | 第62-70页 |
一、美国城市社区 | 第63-64页 |
二、北欧城市社区 | 第64-66页 |
三、日本城市社区 | 第66-68页 |
四、新加坡城市社区 | 第68-70页 |
第二章 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框架 | 第70-104页 |
第一节 宏观视野中的城市社区建设 | 第70-87页 |
一、治理理论与城市社区建设 | 第70-77页 |
二、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77-83页 |
三、“强国家-强社会”关系模式 | 第83-87页 |
第二节 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社区建设 | 第87-104页 |
一、和谐性互动 | 第88-96页 |
二、机制性变革 | 第96-104页 |
第三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 第104-150页 |
第一节 和谐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 第104-112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第104-107页 |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第107-11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12-117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12-115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 第117-135页 |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界定 | 第118-120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 第120-124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第124-130页 |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 第130-132页 |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 第132-135页 |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关系 | 第135-141页 |
一、城市社区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 第135-137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城市社区建设提出的要求 | 第137-141页 |
第五节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史演进 | 第141-150页 |
一、萌芽阶段(1986-1991年) | 第141-143页 |
二、起步阶段(1991-1995年) | 第143-144页 |
三、探索阶段(1995-2000年) | 第144-146页 |
四、推广阶段(2000-2005年) | 第146-148页 |
五、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 第148-150页 |
第四章 社区自治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 第150-182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自治的基本内涵及发展历程 | 第150-158页 |
一、城市社区自治的基本内涵 | 第151-155页 |
二、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发展历程 | 第155-158页 |
第二节 城市社区自治的重要意义和难点探析 | 第158-164页 |
一、推进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重要意义 | 第158-161页 |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难点探析 | 第161-164页 |
第三节 推进城市社区自治的基本路径 | 第164-182页 |
一、城市社区自治体制的创新:城市社区自治的内部制度保障 | 第164-175页 |
二、多元互动合作关系的构建:城市社区自治的外部制度保障 | 第175-182页 |
第五章 社区管理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 第182-208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 第182-188页 |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内涵界定 | 第182-184页 |
二、城市社区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 | 第184-186页 |
三、城市社区管理的基本职能 | 第186-188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 第188-196页 |
一、国内学者关于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论述 | 第188-189页 |
二、我国几种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 第189-194页 |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194-196页 |
第三节 改革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 | 第196-208页 |
一、改革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在要求 | 第196-199页 |
二、改革城市社区管理的现实选择 | 第199-208页 |
第六章 社区公共服务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 | 第208-232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208-216页 |
一、公共物品的界定及其概念发展 | 第208-212页 |
二、我国社区服务的界定及其相关研究 | 第212-214页 |
三、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基本界定 | 第214-216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 第216-232页 |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216-219页 |
二、改革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19-224页 |
三、改革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路径选择 | 第224-232页 |
第七章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 第232-258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文化的概念 | 第232-240页 |
一、城市社区文化的内涵 | 第232-237页 |
二、城市社区文化的特征 | 第237-238页 |
三、城市社区文化的功能 | 第238-240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 第240-249页 |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 第240-244页 |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4-249页 |
第三节 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 第249-258页 |
一、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249-253页 |
二、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253-258页 |
第八章 我国城市社区党的建设 | 第258-286页 |
第一节 城市社区党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 第258-263页 |
一、城市社区党建问题的提出及概况 | 第258-260页 |
二、城市社区党建的内涵和工作内容 | 第260-263页 |
第二节 城市社区党建和城市社区建设 | 第263-274页 |
一、党的建设的战略空间转移:由单位到社区 | 第263-266页 |
二、城市社区建设呼唤城市社区党建 | 第266-268页 |
三、城市社区党建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 | 第268-274页 |
第三节 加强城市社区党建的基本思路 | 第274-286页 |
一、构建城市社区党建的新格局 | 第274-278页 |
二、构筑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 | 第278-281页 |
三、完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 第281-286页 |
第九章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政策建议 | 第286-310页 |
第一节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基本趋势 | 第286-291页 |
一、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历史过程考察 | 第286-287页 |
二、从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考察 | 第287-290页 |
三、从城市社区管理的行为主体考察 | 第290-291页 |
第二节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政策建议 | 第291-310页 |
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291-298页 |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298-310页 |
结束语 | 第310-31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1-327页 |
后记 | 第327-3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