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研究--基于社会哲学层次的一种解读
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36页 |
一、研究社会资本的意义 | 第12-14页 |
二、理论界有关社会资本研究的进展 | 第14-33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定位、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33-36页 |
第一章 社会资本的界定 | 第36-55页 |
一、资本范畴的发展及社会资本概念的形成 | 第36-44页 |
(一) 资本范畴的历史演进 | 第36-41页 |
(二) 社会资本概念的产生 | 第41-44页 |
二、不同社会科学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及评析 | 第44-50页 |
(一) 不同社会科学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 | 第44-49页 |
(二) 简要评析 | 第49-50页 |
三、社会哲学层次的社会资本 | 第50-55页 |
(一) 社会资本概念的语义解析 | 第50-52页 |
(二) 社会哲学层次的社会资本定义 | 第52-55页 |
第二章 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特征和分类 | 第55-70页 |
一、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 | 第55-59页 |
(一)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 第55-57页 |
(二)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 第57-58页 |
(三) 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 第58-59页 |
二、社会资本的特征 | 第59-62页 |
(一) 社会资本的历史性特征 | 第59-60页 |
(二) 社会资本的工具性特征 | 第60-61页 |
(三) 社会资本的其他特征 | 第61-62页 |
三、社会资本的结构及分类 | 第62-70页 |
(一) 社会资本的结构 | 第62-67页 |
(二) 社会资本的类型 | 第67-70页 |
第三章 社会资本的功能 | 第70-85页 |
一、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 | 第70-76页 |
(一) 促进社会发展 | 第70-73页 |
(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73-76页 |
二、社会资本的消极功能 | 第76-80页 |
(一) 波特斯关于社会资本消极功能的论述 | 第76-78页 |
(二) 社会资本对人与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 | 第78-80页 |
三、社会资本积极功能的实现及消极功能的预防 | 第80-85页 |
(一) 社会资本积极功能的实现 | 第81-83页 |
(二) 社会资本消极功能的预防 | 第83-85页 |
第四章 社会资本的生成、演变及运作 | 第85-109页 |
一、社会资本生成的依据 | 第85-92页 |
(一) 现实的人:社会资本生成的前提条件 | 第85-88页 |
(二) 社会资本生成的实践基础 | 第88-90页 |
(三) 人的需要是社会资本生成的必要条件 | 第90-92页 |
二、社会资本的演变 | 第92-104页 |
(一) 社会资本演变的过程 | 第92-102页 |
(二) 社会资本演变的规律 | 第102-104页 |
三、社会资本的运作 | 第104-109页 |
(一) 社会资本的投资 | 第104-106页 |
(二) 社会资本的维持 | 第106-107页 |
(三) 社会资本的弱化和消失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社会资本的评价 | 第109-123页 |
一、社会资本评价的定位及原则 | 第109-116页 |
(一) 社会资本评价的定位 | 第109-113页 |
(二) 社会资本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113-116页 |
二、社会资本评价的尺度及方式 | 第116-123页 |
(一) 社会资本的评价尺度 | 第116-119页 |
(二) 社会资本的评价方式 | 第119-123页 |
第六章 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构建 | 第123-140页 |
一、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的现状 | 第123-134页 |
(一)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双重转型期 | 第123-126页 |
(二) 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的特点 | 第126-134页 |
二、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的构建 | 第134-140页 |
(一) 引导和发掘传统社会资本 | 第135-136页 |
(二) 鼓励和发展公民关系型社会资本 | 第136-140页 |
结束语 | 第140-142页 |
参考书目 | 第142-154页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