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研究动机 | 第11-16页 |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人体运动分析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7-31页 |
·人体运动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运动研究 | 第17页 |
·肌肉研究 | 第17-18页 |
·力学研究 | 第18页 |
·综合研究 | 第18-19页 |
·人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 | 第19-25页 |
·人体运动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人体运动的测量技术 | 第19-22页 |
·运动捕捉技术 | 第22-25页 |
·人体运动分析的常用模型方法 | 第25-28页 |
·弹簧-阻尼-质量力学模型 | 第25-26页 |
·多刚体生物力学模型 | 第26-27页 |
·神经-肌肉-骨骼系统模型 | 第27页 |
·数字化人体图像模型 | 第27-28页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 | 第28页 |
·人体运动分析的参数描述 | 第28-30页 |
·运动参数描述 | 第28-29页 |
·肌肉参数描述 | 第29-30页 |
·宏观特征参数描述 | 第30页 |
·人体运动与运动耦合 | 第30-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基于逆向运动学的人体多刚体运动生物力学模型 | 第35-61页 |
·引言 | 第35页 |
·人体运动分析的基本术语 | 第35-38页 |
·人体解剖学描述术语 | 第35-37页 |
·人体结构和运动描述术语 | 第37-38页 |
·基于逆向运动学的人体运动生物力学模型 | 第38-58页 |
·运动假设与运动模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人体多刚体运动模型的物理描述 | 第39-52页 |
·环节-关节的分布模型 | 第39-41页 |
·各环节的标记点模型 | 第41-42页 |
·各关节转动中心模型 | 第42-43页 |
·运动模型的坐标系统 | 第43-52页 |
·人体多刚体运动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52-58页 |
·齐次坐标与齐次变换 | 第52-54页 |
·欧拉角(Euler Angle) | 第54-56页 |
·人体多刚体运动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三维红外反光试验标记系统的研制 | 第61-71页 |
·引言 | 第61页 |
·红外反光试验标记系统的研制 | 第61-69页 |
·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 | 第61页 |
·试验标记系统的研制 | 第61-68页 |
·试验标记系统的测试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基于运动捕捉技术的人体运动测试试验 | 第71-85页 |
·引言 | 第71页 |
·试验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71页 |
·人体运动测试试验 | 第71-83页 |
·试验测试平台的搭建 | 第73-75页 |
·运动捕捉系统 | 第73-74页 |
·试验控制系统 | 第74页 |
·试验标记系统 | 第74-75页 |
·试验测试 | 第75-82页 |
·设备的初始化 | 第75-76页 |
·静态标定试验 | 第76-79页 |
·动态标定试验 | 第79-81页 |
·人体运动测试试验 | 第81-82页 |
·试验测试的创新性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试验测试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 第85-103页 |
·引言 | 第85页 |
·测试数据的处理 | 第85-91页 |
·QTM 软件 | 第85页 |
·数据标定原则和标定方法 | 第85-87页 |
·数据标定原则 | 第85-86页 |
·数据标定方法 | 第86-87页 |
·数据标定步骤 | 第87-90页 |
·静态标记点标定试验数据的标定 | 第87-88页 |
·静态标定杆标定试验数据的标定 | 第88页 |
·动态标定试验数据的标定 | 第88-89页 |
·运动测试试验数据的标定 | 第89-90页 |
·数据标定复杂度 | 第90-91页 |
·标定数据点多 | 第90页 |
·标定数据量大 | 第90页 |
·数据修补和出错处理复杂 | 第90-91页 |
·试验数据的计算 | 第91-98页 |
·基于MATLAB 语言的SMAS 运动分析软件 | 第91-93页 |
·MATLAB 语言 | 第91-92页 |
·SMAS 运动分析软件 | 第92页 |
·SMAS 软件的二次开发和模块扩展 | 第92-93页 |
·数据计算 | 第93-98页 |
·数据计算流程 | 第93-95页 |
·初始化环境变量 | 第95-96页 |
·数据计算 | 第96-97页 |
·程序出错调试 | 第97-98页 |
·数据计算结果 | 第98-101页 |
·试验对象测试的类属信息 | 第99页 |
·试验对象测试的标定信息 | 第99-100页 |
·试验对象测试的试验测试信息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人体上肢和下肢的生物耦合行为及其运动耦合特性 | 第103-143页 |
·引言 | 第103页 |
·运动周期与运动速度 | 第103-111页 |
·运动周期 | 第103-109页 |
·运动周期的描述 | 第103-106页 |
·运动周期的确定 | 第106-108页 |
·周期时相的确定 | 第108-109页 |
·运动速度 | 第109-111页 |
·平均速度的定义 | 第109页 |
·运动状态与运动速度 | 第109-111页 |
·人体上肢和下肢的生物学特征 | 第111-118页 |
·上肢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 | 第112-115页 |
·下肢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 | 第115-118页 |
·生物耦合与运动耦合 | 第118-120页 |
·生物耦合 | 第118页 |
·运动耦合 | 第118-120页 |
·人体上肢的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0-129页 |
·上肢的空间位移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0-122页 |
·肘、肩关节的空间运动位移 | 第120-121页 |
·肘、肩关节的空间位移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1-122页 |
·上肢的空间角度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2-129页 |
·肘、肩关节的空间运动角度 | 第122-125页 |
·肘、肩关节的空间角度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5-129页 |
·人体下肢的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9-141页 |
·下肢的空间位移运动耦合特性 | 第129-132页 |
·踝、膝、髋关节的空间运动位移 | 第129-131页 |
·踝、膝、髋关节的空间位移运动耦合特性 | 第131-132页 |
·下肢的空间角度运动耦合特性 | 第132-141页 |
·踝、膝、髋关节的空间运动角度 | 第132-135页 |
·踝、膝、髋关节的空间角度运动耦合特性 | 第135-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第七章 人体脊柱的生物耦合行为及其运动耦合特性 | 第143-163页 |
·引言 | 第143页 |
·人体脊柱运动测试试验标记系统 | 第143-144页 |
·人体脊柱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及其生物耦合行为 | 第144-147页 |
·脊柱的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征 | 第144-146页 |
·脊柱的生物耦合行为 | 第146-147页 |
·人体脊柱的空间运动耦合特性 | 第147-161页 |
·脊柱空间运动的整体形状的变化 | 第147-148页 |
·脊柱的空间位移运动耦合特性 | 第148-153页 |
·脊柱各环节的空间运动位移 | 第148-151页 |
·脊柱的空间位移运动耦合特性 | 第151-153页 |
·脊柱的空间角度运动耦合特性 | 第153-161页 |
·脊柱各环节的空间运动角度 | 第153-155页 |
·脊柱的空间角度运动耦合特性 | 第155-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八章 探索性拓展测试试验 | 第163-169页 |
·引言 | 第163页 |
·探索性测试试验 | 第163-167页 |
·坐姿操作人机工程学试验 | 第163-165页 |
·人体蹲-起生物力学试验 | 第165-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5页 |
·结论 | 第169-172页 |
·创新点 | 第172-17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3页 |
附录A 人体运动分析多刚体运动生物力学模型标记点 | 第183-193页 |
附录B SMAS 软件文件列表 | 第193-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97-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
作者简介 | 第199-200页 |
摘要 | 第200-203页 |
Abstract | 第203-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