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综述 | 第10-18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10-11页 |
·社会发展是高师研究生教学实施的外部依据 | 第10页 |
·高师自身改革是研究性教学开展的内部动因 | 第10-11页 |
·基础教育对高师院校的要求是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催化剂 | 第11页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当前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历史法 | 第16页 |
·比较法 | 第16页 |
·访谈法 | 第16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第2章 研究性教学的理论概述 | 第18-31页 |
·研究性教学的含义 | 第18-21页 |
·研究 | 第18页 |
·教学 | 第18-19页 |
·研究性教学涵义的界定 | 第19-21页 |
·高师研究性教学和中小学研究性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 第21-23页 |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3-28页 |
·孔子的教育思想 | 第23-24页 |
·哲学基础 | 第24页 |
·心理学基础 | 第24-26页 |
·教学论基础 | 第26-27页 |
·终身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原则 | 第28-29页 |
·发展性原则 | 第28页 |
·实践性原则 | 第28页 |
·创新性原则 | 第28-29页 |
·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 | 第29-31页 |
·高师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符合教育法规的需要 | 第29页 |
·高师院校的教学资源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条件 | 第29-30页 |
·高师院校研究性教学是以师范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前提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师研究性教学系统的构建 | 第31-36页 |
·高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指导思想 | 第31-32页 |
·生命观 | 第31页 |
·生成观 | 第31页 |
·生活观 | 第31-32页 |
·高师研究性教学系统的构建 | 第32页 |
·高师研究性教学系统的特征 | 第32-36页 |
·整体性 | 第32-33页 |
·教育性 | 第33页 |
·兼容性 | 第33页 |
·开放性 | 第33-34页 |
·情感性 | 第34页 |
·反馈性 | 第34-36页 |
第4章 高师研究性教学实施的策略 | 第36-59页 |
·高师研究性教学渗透式实施策略的提出 | 第37-38页 |
·研究性教学渗透式实施策略的涵义 | 第38页 |
·渗透式实施策略的特点 | 第38-39页 |
·渗透的“渐进性”特点 | 第38-39页 |
·渗透的“灵活性”特点 | 第39页 |
·渗透的“依附性”特点 | 第39页 |
·渗透的“及时性”特点 | 第39页 |
·高师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法 | 第39-59页 |
·坚持一个目标——培养研究型教师 | 第40页 |
·突出一个中心——高师课堂研究性教学 | 第40-47页 |
·利用一个环节——高师习题研究型教学 | 第47-50页 |
·抓住一个关键——高师教育实践研究性教学 | 第50-53页 |
·尝试一次设计——高师实验研究性教学 | 第53-56页 |
·建立一个平台——科研训练活动 | 第56-59页 |
第5章 高师研究教学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 第59-64页 |
·制约高师院校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的因素 | 第59-60页 |
·主体认识差异的影响 | 第59页 |
·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影响 | 第59-60页 |
·目标取向的评价体系影响 | 第60页 |
·针对制约因素的对策分析 | 第60-64页 |
·树立新的教学观 | 第60-61页 |
·提升教师参与研究性教学能力 | 第61-62页 |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动机 | 第62页 |
·建立多维取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62-63页 |
·营造适宜研究性教学的“场” | 第63-64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