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来源 | 第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及延误研究 | 第15-18页 |
·交通组织及信号配时优化方面的研究 | 第18页 |
·待行区在国内的应用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信号交叉口设置直行待行区的渠化设计和交通组织 | 第21-40页 |
·交通渠化概述 | 第21-23页 |
·交通渠化的定义及作用 | 第21-22页 |
·交通渠化的原则 | 第22-23页 |
·交通渠化设计的方法 | 第23页 |
·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 | 第23-27页 |
·交通组织优化的概念 | 第23-24页 |
·交通组织优化的思想方法与原则 | 第24-26页 |
·信号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行人二次过街 | 第27-29页 |
·行人二次过街的安全需求 | 第27-29页 |
·行人二次过街的便利需求 | 第29页 |
·直行待行区的设置条件 | 第29-30页 |
·直行待行区的设计理念 | 第29-30页 |
·直行待行区的设置条件 | 第30页 |
·直行待行区平面十字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30-35页 |
·平面信号十字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 第30-33页 |
·平面信号十字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 第33-35页 |
·T型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方式 | 第35-37页 |
·T型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 第35-36页 |
·T型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 第36-37页 |
·左转和直行待行区的综合设计方法 | 第37-39页 |
·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 第37页 |
·直行与左转待行区综合设计的交通组织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通行能力及延误分析 | 第40-55页 |
·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 | 第40-45页 |
·停车线法 | 第40-43页 |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法 | 第43-45页 |
·延误分析 | 第45-46页 |
·静态分析直行待行区通行能力 | 第46-47页 |
·动态分析直行待行区通行能力 | 第47-49页 |
·直行待行区的通行能力模拟计算 | 第49-54页 |
·静态分析交叉口增加的通行能力 | 第50-52页 |
·动态分析交叉口增加的通行能力 | 第52-54页 |
·直行待行区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典型交叉口实例分析 | 第55-69页 |
·徐东大街—友谊大道交叉口实例 | 第55-61页 |
·交叉口交通现状 | 第55-59页 |
·交叉口优化方案设计 | 第59-61页 |
·鹦鹉大道—汉阳大道交叉口交叉口实例 | 第61-68页 |
·交叉口交通现状 | 第62-64页 |
·交叉口优化方案设计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9页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