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知识整合的概念 | 第18-19页 |
·知识整合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知识整合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并购整合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并购整合的概念 | 第22页 |
·并购整合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并购整合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并购整合意义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知识视角下的并购整合研究 | 第26-27页 |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7-29页 |
第3章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特点及过程分析 | 第29-40页 |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特点 | 第29-31页 |
·并购双方的同质知识较少 | 第29-30页 |
·控制被并购方关键人才的能力薄弱 | 第30页 |
·被收购方一般充当知识引擎 | 第30-31页 |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过程 | 第31-34页 |
·跨国公司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过程 | 第31-32页 |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过程 | 第32-34页 |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主要活动 | 第34-40页 |
·知识保护 | 第35页 |
·知识识别 | 第35-36页 |
·知识转移 | 第36页 |
·知识融合、创新 | 第36-40页 |
第4章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7页 |
·知识特性 | 第40-42页 |
·知识的内隐性和外显性 | 第41页 |
·知识的复杂性 | 第41-42页 |
·知识的环境依赖性 | 第42页 |
·保护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并购程序的公平性 | 第42-43页 |
·并购中的沟通机制 | 第43页 |
·并购双方参与整合的经验 | 第43页 |
·共生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并购双方文化方面的差异 | 第43-44页 |
·并购双方组织制度的相似性 | 第44页 |
·并购双方的信任程度 | 第44-45页 |
·并购双方行业及价值活动的关联度 | 第45页 |
·协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 | 第45-46页 |
·组织的吸收能力 | 第46-47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知识整合的对策 | 第47-57页 |
·重建并购双方员工的心理契约 | 第47-50页 |
·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特征 | 第47-48页 |
·心理契约对并购后知识整合的影响 | 第48页 |
·员工心理契约重建的途径 | 第48-50页 |
·构筑合理的组织结构 | 第50-52页 |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第50-51页 |
·设置知识主管促进知识整合 | 第51页 |
·引导非正式组织促进知识整合 | 第51-52页 |
·整合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 | 第52-55页 |
·文化整合是并购双方知识整合的基础 | 第52-53页 |
·文化整合的模式 | 第53-54页 |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模式选择 | 第54-55页 |
·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 | 第55-57页 |
·激励制度对知识整合的意义 | 第55页 |
·知识整合中的激励制度 | 第55-57页 |
第6章 案例分析 | 第57-65页 |
·并购前双方的基本情况 | 第57-58页 |
·并购描述 | 第58页 |
·联想并购IBMPC后知识整合的过程分析 | 第58-61页 |
·联想并购IBMPC后知识整合效果的评价 | 第61-63页 |
·联想并购IBMPC后的知识整合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 第63-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