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第一节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提出背景 | 第10页 |
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培养策略 | 第11-14页 |
一、“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综述 | 第11-12页 |
1、“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概念 | 第11页 |
2、课程教学内容 | 第11-12页 |
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培养策略 | 第12页 |
三、“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材的制定情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教材分析 | 第14-32页 |
第一节 教材内容分析 | 第14-16页 |
一、学科知识的综合性 | 第14-15页 |
二、教学内容的经典性 | 第15页 |
三、灵活多样的实用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教材结构分析 | 第16-30页 |
一、教材结构布局 | 第16-18页 |
(一) 以成熟完善的多声部音乐创作技法为依据的教材选编 | 第16页 |
(二) 避繁就简、重点突出的概念整合与编排 | 第16-17页 |
(三) 打破传统、多科交叉整合的科目设置 | 第17-18页 |
二、教材呈现方式 | 第18-30页 |
(一) 知识点的设置 | 第18-20页 |
(二) 知识内容的陈述方式 | 第20-25页 |
(三) 知识点应用及练习 | 第25-30页 |
第三节 教材的主要特点 | 第30-32页 |
一、合理的结构布局 | 第30页 |
二、开阔的学科视野 | 第30-31页 |
三、多元的文化格局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及教材设想 | 第32-42页 |
第一节 现行教材的不足 | 第32页 |
一、单元内容顺序关联上的不足 | 第32页 |
二、知识点设置上的不足 | 第32页 |
三、教辅资料上的不足 | 第32页 |
第二节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的教材设想 | 第32-39页 |
一、作为基础知识的和声学与复调学的教学设想 | 第33页 |
二、结合前期学习成果引入曲式与作品分析 | 第33-35页 |
三、总结音乐织体,跨入配器学学习阶段 | 第35-36页 |
四、对学科前沿发展有所关注,步入 20 世纪现代音乐学习 | 第36-39页 |
第三节 教材建设设想 | 第39-40页 |
一、教学教材设置 | 第39-40页 |
二、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 | 第40页 |
第四节 实践环节建设设想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