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问题的由来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的学术意义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的创新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及内涵 | 第18-26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18-19页 |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一)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概念 | 第19页 |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 第19-20页 |
(三)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 第20-21页 |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分析 | 第21-22页 |
(一)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能力特点 | 第21页 |
(二)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处的人生阶段特点 | 第21-22页 |
(三)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教师专业生涯阶段特点 | 第22页 |
四、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结构——专业素质 | 第22-26页 |
(一) 专业知识 | 第23-24页 |
(二) 专业能力 | 第24页 |
(三) 专业情意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6页 |
一、社会环境因素 | 第27-30页 |
(一)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声望 | 第27页 |
(二) 高职院校教师工资水平 | 第27-28页 |
(三) 高职院校教师进修制度 | 第28-29页 |
(四)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 | 第29页 |
(五) 教师组织 | 第29-30页 |
二、高职院校环境因素 | 第30-32页 |
(一) 校长的引领 | 第30页 |
(二) 教师管理 | 第30-31页 |
(三) 教师文化 | 第31-32页 |
三、个人环境因素 | 第32-33页 |
(一) 家庭 | 第32页 |
(二) 生命阶段 | 第32页 |
(三) 积极关键事件 | 第32-33页 |
(四) 生活危机 | 第33页 |
(五) 个人性情与意向 | 第33页 |
(六) 兴趣与爱好 | 第33页 |
四、核心因素 | 第33-36页 |
(一) 职业承诺 | 第33-34页 |
(二) 知识结构 | 第34页 |
(三) 教师自主发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河北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 第36-64页 |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情况简介 | 第36页 |
二、河北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调查 | 第36-64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36-37页 |
(二) 调查对象与范围 | 第37页 |
(三) 问卷设计与内容 | 第37-38页 |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38-64页 |
第四章 促进河北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 第64-73页 |
一、社会方面 | 第64-67页 |
(一) 加强社会宣传引导,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声望 | 第64页 |
(二) 建立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特点的评价制度 | 第64-65页 |
(三) 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组织发展,搭建高职院校教师交流平台 | 第65-66页 |
(四)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网络 | 第66-67页 |
二、高职院校方面 | 第67-69页 |
(一) 创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文化,注重教师激励 | 第67页 |
(二) 为青年教师建立教师专业生涯规划档案 | 第67-68页 |
(三)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双向人才流动机制 | 第68-69页 |
(四) 加强合作型教师文化建设,建立团队培养机制 | 第69页 |
三、教师个人方面 | 第69-73页 |
(一)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爱好,全面提升个人修养 | 第69-70页 |
(二)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认识水平,加强自主发展意识 | 第70页 |
(三) 开展主动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 第70-71页 |
(四) 开展教育研究,进行教学反思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