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教研室(组)工作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转型建设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引论第13-25页
 一、选题背景第13-15页
  (一) 新课程实施赋予教研组新使命第13页
  (二) 教研组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第13-15页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5-17页
  (一) 选题目的第15-16页
  (二) 选题意义第16-17页
 三、概念界定第17-20页
  (一) 新课程改革第17页
  (二) 教研组第17页
  (三) 转型建设第17-18页
  (四) 共同体第18页
  (五) 学习共同体第18页
  (六) 专业学习共同体第18-19页
  (七) 教师实践共同体第19页
  (八) 教研组文化第19-20页
 四、关于教研组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0-23页
  (一) 我国中小学教研组发展的历史沿革第20-21页
  (二) 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教研组的关注第21-23页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内容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5页
第二章 教研组转型建设的理论基础第25-34页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研组建设第25-26页
 二、教研组建设的实践取向第26-27页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第27-30页
  (一) 学习型组织的思考第27-29页
  (二) 学习型组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第29-30页
 四、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第30-34页
  (一)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理解第30页
  (二)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规定性第30-32页
  (三) “专业共同体”的学习根植于“日常的专业实践”第32-33页
  (四) “专业学习共同体”拥有发展的专业自觉第33-34页
第三章 教研组转型建设构想设计第34-41页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新意义第34-35页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转型的新质特征第35-38页
  (一) 教研组价值提升第36页
  (二) 教研组重心下移第36页
  (三) 教研组组织结构开放第36-37页
  (四) 活动过程互动第37页
  (五) 教研组发展动力内化第37-38页
 三、实践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设想第38-41页
  (一) 教师行动教育研究的启示第38-39页
  (二) 实践型专业学习共同体结构模型第39-41页
第四章 教研组成为实践型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探索第41-73页
 一、教研组的价值认同和愿景共享第41-44页
  (一) “伙伴计划”第41-43页
  (二) 愿景共享第43-44页
 二、基于日常“听——说——评”活动的教研组对话文化第44-50页
  (一) 改进“听——说——评”模式第44页
  (二) “听——说——评”活动操作流程第44-45页
  (三) 营造“听——说——评”的文化环境第45-46页
  (四) 形成共认标准第46-50页
 三、建设教研组团队核心能力——研究性学习力第50-66页
  (一) 理论学习嵌入行动实践,在观念建构中改造经验第51-58页
  (二) 在课例研讨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第58-63页
  (三) 问题解决与反思性研究能力第63-66页
 四、有效教研活动组织第66-70页
  (一) 组织再造第66页
  (二) 制度更新第66-68页
  (三) 转变策略第68-69页
  (四) 方式多样化第69-70页
 五、建立实践型专业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机制第70-73页
  (一) 共享机制的形成过程第70-71页
  (二) 共同体的知识管理第71-72页
  (三) 专业组织多元化的尝试第72-73页
第五章 研究启示第73-86页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专业地位的回归第73-74页
  (一) 教研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第73页
  (二) 教研组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实践共同体第73-74页
 二、教研组转型的维度第74-76页
  (一) 价值观念的转型第74页
  (二) 职能转型第74-75页
  (三) 制度转型第75页
  (四) 教研组长角色转型第75页
  (五) 教研组教研特色第75-76页
 三、教师在教研组转型建设中的专业成长第76-81页
 四、教研组转型建设研究的主要特征第81-86页
  (一) 行动方式第81-84页
  (二) 研究特点第84-85页
  (三) 学校教育研究的特点第85-86页
第六章 教研组转型性建设的问题思考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EDR的实验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
下一篇:幸福是最美的教育之花--我国教育导向问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