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车辆交互行为解析及稳定性机理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1.3.1 跟驰行为特性分析 | 第14-15页 |
1.3.2 换道行为特性分析 | 第15-16页 |
1.3.3 城市快速路车流运行特性分析 | 第16页 |
1.3.4 城市快速路交通流运行稳定性分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车辆跟驰特性的分子动力学解析及模型 | 第20-35页 |
2.1 分子跟驰理论 | 第20页 |
2.2 车辆跟驰需求安全距离 | 第20-22页 |
2.3 分子跟驰模型 | 第22-30页 |
2.3.1 分子跟驰状态方程 | 第23-26页 |
2.3.2 分子跟驰模型 | 第26-30页 |
2.4 车流特性解析 | 第30-34页 |
2.4.1 交通流参数分析 | 第30-32页 |
2.4.2 车流运行动态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车辆换道模型 | 第35-58页 |
3.1 车辆换道行为特性分析 | 第35-38页 |
3.1.1 换道产生原因 | 第35-36页 |
3.1.2 换道基本形式 | 第36-38页 |
3.2 车辆换道可行性分析 | 第38-45页 |
3.2.1 “驾驶员-车辆”行为体 | 第39页 |
3.2.2 可行性标准 | 第39-41页 |
3.2.3 汇入及速度的计算 | 第41-43页 |
3.2.4 换道计划 | 第43-45页 |
3.3 车辆换道影响因素 | 第45-48页 |
3.3.1 驾驶员交通特性 | 第46页 |
3.3.2 车辆因素 | 第46-47页 |
3.3.3 道路因素 | 第47-48页 |
3.3.4 交通条件 | 第48页 |
3.4 基于最小安全距离的车辆换道模型 | 第48-57页 |
3.4.1 模型假设 | 第48-49页 |
3.4.2 m与dl之间的最小纵向安全距离模型 | 第49-51页 |
3.4.3 仿真分析 | 第51-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宏观车流波动特性解析及稳定性分析 | 第58-74页 |
4.1 考虑侧向车辆影响的车辆行为建模 | 第58-63页 |
4.1.1 车辆换道时侧向车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4.1.2 经典fvd模型 | 第60页 |
4.1.3 车辆行为建模 | 第60-63页 |
4.2 宏观车流波动特性解析 | 第63-68页 |
4.2.1 单车道车流簇加速度波动特性 | 第65-66页 |
4.2.2 多车道车流簇加速度波动特性 | 第66-67页 |
4.2.3 加速度标准波 | 第67-68页 |
4.3 车流簇的二维空间稳态响应机理 | 第68-73页 |
4.3.1 纵向稳定性分析 | 第68-70页 |
4.3.2 横向分布稳定性 | 第70-71页 |
4.3.3 实例验证分析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融合多源数据的车流模型验证分析 | 第74-87页 |
5.1 多源融合数据的获取方法 | 第74-77页 |
5.1.1 固定型交通检测器 | 第74-76页 |
5.1.2 移动型交通检测器 | 第76-77页 |
5.2 数据采集环境 | 第77-79页 |
5.3 参数标定 | 第79-83页 |
5.3.1 模型标定 | 第79-82页 |
5.3.2 模型评价 | 第82-83页 |
5.4 效果分析 | 第83-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总结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