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弹性、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心理弹性的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1.1 心理弹性的定义 | 第10页 |
1.1.2 心理弹性的测量 | 第10-11页 |
1.1.3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1.1.4 心理弹性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 第11-12页 |
1.2 学校适应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1 适应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 学校适应的概念 | 第13页 |
1.2.3 学校适应的测量工具 | 第13-14页 |
1.2.4 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1.3 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2 研究意义与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2.1.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1.2 现实意义 | 第16页 |
2.2 研究假设 | 第16-17页 |
3 研究一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其学校适应的现状研究 | 第17-2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17-18页 |
3.2.3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3.3.1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人口学特征 | 第18-20页 |
3.3.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人口学特征 | 第20-22页 |
3.3.3 初中生的心理弹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3.4 讨论 | 第23-26页 |
3.4.1 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3.4.2 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4.3 初中生心理弹性和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26页 |
3.5 结论 | 第26-27页 |
4 研究二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 | 第27-3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4.2.1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27-29页 |
4.3 研究结果 | 第29-33页 |
4.3.1 前测的同质性检验结果 | 第29-30页 |
4.3.2 后测显著性检验结果 | 第30-31页 |
4.3.3 实验组显著性检验结果 | 第31-32页 |
4.3.4 对照组显著性检验结果 | 第32-33页 |
4.4 讨论 | 第33-34页 |
4.5 研究结论 | 第34-35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35-37页 |
5.1 总结论 | 第35页 |
5.2 建议 | 第35-36页 |
5.3 不足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附录 | 第44-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