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榆林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一、绪论 | 第10-21页 |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1.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2-14页 |
| 2.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 | 第14-16页 |
| 3.相关研究与实践简要评价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 1.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18页 |
| 2.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8页 |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1.政策依据 | 第18页 |
| 2.素质教育理论 | 第18-19页 |
| 3.课堂管理理念 | 第19页 |
|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19页 |
| 5.多元智能理论 | 第19-20页 |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 1.丰富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 | 第20页 |
| 2.为推进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作出了理论化建议 | 第20-21页 |
| 二、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课堂教学 | 第21-26页 |
|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1-23页 |
| 1.素质教育的内涵 | 第21页 |
| 2.素质教育的特征 | 第21-23页 |
| (二)素质教育下普通高中开展课堂教学的原则 | 第23-24页 |
| 1.方向性原则 | 第23页 |
| 2.客观性原则 | 第23页 |
| 3.科学性原则 | 第23页 |
| 4.学术学说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第23-24页 |
| 5.开放性原则 | 第24页 |
| (三)素质教育下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策略选择 | 第24-26页 |
|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 第24页 |
| 2.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结构 | 第24-25页 |
| 3.课堂教学要重视预习与练习的指导 | 第25页 |
| 4.课堂教学要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空间 | 第25-26页 |
| 三、榆林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6-42页 |
| (一)调查概述 | 第26页 |
| 1.调查内容框架 | 第26页 |
| 2.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第26页 |
| 3.样本选取与问卷回收 | 第26页 |
| 4.数据统计 | 第26页 |
| (二)调查结果 | 第26-42页 |
| 1.关于师生的教育观念 | 第26-29页 |
| 2.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 第29-32页 |
| 3.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 第32-33页 |
| 4.关于教师使用教学工具的情况 | 第33-34页 |
| 5.关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 | 第34-36页 |
| 6.关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情况 | 第36-38页 |
| 7.关于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情况 | 第38-39页 |
| 8.关于教学评价的情况 | 第39-42页 |
| 四、榆林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与原因 | 第42-47页 |
| (一)存在问题 | 第42-45页 |
| 1.教师方面 | 第42-43页 |
| 2.学生方面 | 第43-44页 |
| 3.学校方面 | 第44-45页 |
| (二)问题成因 | 第45-47页 |
| 1.教师方面 | 第45-46页 |
| 2.学生方面 | 第46页 |
| 3.学校方面 | 第46-47页 |
| 五、素质教育下榆林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 第47-56页 |
| (一)教师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 第47-52页 |
|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着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 第47-48页 |
| 2.深挖教师专业知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 第48-50页 |
| 3.激发教师行为意识,提高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 第50-51页 |
| 4.优化教师教学技能,发挥现代教学工具优势 | 第51-52页 |
| (二)学生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 第52-54页 |
| 1.师生和谐相处,让学生积极参与 | 第52页 |
| 2.挖掘学习兴趣,让学生踊跃参与 | 第52页 |
| 3.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参与 | 第52-53页 |
| 4.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高效参与 | 第53-54页 |
| (三)学校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 第54-56页 |
| 1.完善学校对教师的培训 | 第54页 |
| 2.改革学校教学评价机制 | 第54-55页 |
| 3.规范学校教学管理过程 | 第55-56页 |
| 六、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 1.基本结论 | 第56-57页 |
| 2.研究局限 | 第57页 |
| (二)后续研究 | 第57-58页 |
| 1.未来研究的着力点 | 第57页 |
| 2.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附录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