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相关文献探讨 | 第9-15页 |
(一) 关键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6页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第二部分 不同主体类型取向下教师情绪特征及与师幼互动结果之分析 | 第19-26页 |
一、师幼互动主体类型分布与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一) 师幼互动主体类型分布 | 第19-20页 |
(二) 师幼互动主体类型的原因分析 | 第20页 |
二、师幼互动中不同主体类型取向下教师情感特征的分析 | 第20-22页 |
(一) 教师作为施动者的师幼互动情绪特征 | 第20-21页 |
(二) 幼儿作为施动者的师幼互动情绪特征 | 第21-22页 |
三、教师情绪特征与互动结果之关系 | 第22-24页 |
(一) 教师作为施动者的情绪特征与互动结果之关系 | 第22-23页 |
(二) 幼儿作为施动者的教师情绪特征与互动结果之关系 | 第23-24页 |
四、研究结果与原因分析 | 第24-26页 |
(一) 研究结果 | 第24-25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部分 不同互动主题中教师情绪特征的分析 | 第26-58页 |
一、不同互动主题中教师情绪特征量化分析 | 第26-30页 |
(一) 教师作为施动者时不同互动主题中教师情绪特征量化分析 | 第26-28页 |
(二) 幼儿作为施动者时不同互动主题中教师情绪特征量化分析 | 第28-30页 |
二、不同互动主题中教师情绪特征的定性分析 | 第30-56页 |
(一) 知识、技能传递与掌握中教师情绪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二) 规则的设立与维护中教师情绪特征分析 | 第35-40页 |
(三) 保育过程中教师情绪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四) 对帮手的需要过程中教师情绪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五) 信息与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情绪特征分析 | 第47-54页 |
(六) 告状过程中教师情绪特征分析 | 第54-56页 |
三、研究结果与原因分析 | 第56-58页 |
(一) 研究结果 | 第56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56-58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8-65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58页 |
(一) 教师与幼儿的情绪特征对师幼互动结果无明显影响 | 第58页 |
(二) 不同师幼互动主题中教师情绪特征分布不同,但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第58页 |
(三) 教师消极情绪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 | 第58页 |
(四) 教师与幼儿的消极情绪是相互影响的 | 第58页 |
二、构建积极情绪型师幼互动的方向 | 第58-60页 |
(一) 构建积极情绪型师幼互动的核心——爱 | 第59页 |
(二) 构建积极情绪型师幼互动的关键——从相处到相依的超越[] | 第59页 |
(三) 构建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保障——公平对待每位幼儿 | 第59-60页 |
三、构建积极情绪型师幼互动的具体措施 | 第60-64页 |
(一) 创建关怀型园所文化,为教师情绪营造良好氛围 | 第60-61页 |
(二) 提升教师自身的情绪智力和情绪表达能力 | 第61-64页 |
(三) 提供有关提升情绪素养的系统培训 | 第64页 |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A 教师与幼儿情绪特征举例 | 第68-76页 |
附录B 师幼互动行为主题的操作化定义 | 第76-78页 |
附录C 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