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应对方式、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19页
    1.1 学业拖延第13-15页
        1.1.1 学业拖延的概念第13页
        1.1.2 学业拖延的测量第13-14页
        1.1.3 学业拖延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2 学业自我概念第15-16页
        1.2.1 学业自我概念的概念第15页
        1.2.2 学业自我概念的测量第15-16页
    1.3 应对方式第16-17页
        1.3.1 应对方式的概念第16-17页
        1.3.2 应对方式的测量第17页
    1.4 应对方式、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拖延的关系第17-19页
        1.4.1 应对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第17页
        1.4.2 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17-18页
        1.4.3 应对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18-19页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9-23页
    2.1 以往研究局限第19页
    2.2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9-20页
    2.3 研究假设的提出第20-22页
    2.4 研究意义第22-23页
        2.4.1 理论意义第22页
        2.4.2 实践意义第22-23页
3 研究一: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现状及其和应对方式、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第23-31页
    3.1 研究目的第23页
    3.2 研究方法第23-25页
        3.2.1 研究对象第23-24页
        3.2.2 研究工具第24-25页
        3.2.3 施测与数据处理第25页
    3.3 研究结果第25-31页
        3.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第25页
        3.3.2 大学生学业拖延总体状况第25-26页
        3.3.3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人口统计学分析第26-27页
        3.3.4 应对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第27页
        3.3.5 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第27-28页
        3.3.6 应对方式和学业拖延的关系第28页
        3.3.7 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应对与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第28-29页
        3.3.8 学业自我概念在消极应对与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第29-31页
4 研究二:基于学业自我概念和消极应对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干预研究第31-39页
    4.1 研究目的第31页
    4.2 研究方法第31-34页
        4.2.1 被试第31页
        4.2.2 研究工具第31-33页
        4.2.3 干预程序第33-34页
        4.2.4 数据处理第34页
    4.3 研究结果第34-39页
        4.3.1 团体辅导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第34页
        4.3.2 协方差分析第34-35页
        4.3.3 两组被试前后测得分差异比较第35-36页
        4.3.4 两组被试前测、后测得分增量差异分析第36-37页
        4.3.5 两组被试后测追踪测得分差异比较第37页
        4.3.6 两组被试前测追踪测增量差异分析第37-39页
5 分析与讨论第39-47页
    5.1 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第39-40页
        5.1.1 大学生学业拖延总体状况第39页
        5.1.2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人口统计学分析第39-40页
        5.1.3 大学生学业拖延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第40页
    5.2 大学生应对方式、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40-42页
        5.2.1 应对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第40-41页
        5.2.2 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41页
        5.2.3 应对方式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第41-42页
        5.2.4 学业自我概念在应对方式与学业拖延间的中介作用第42页
    5.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干预效果分析第42-47页
        5.3.1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消极应对的干预效果第42-43页
        5.3.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干预效果第43-44页
        5.3.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干预效果第44页
        5.3.4 团体辅导效果质的分析第44-47页
6 小结与展望第47-49页
    6.1 研究结论第47页
    6.2 创新之处第47页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附录第55-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意志控制和愤怒挫折的调节作用
下一篇: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均衡性分析及优化--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