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音论文--中古语音(魏晋南北朝―宋语音)论文--《切韵》论文

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之比較

論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附录第7-13页
第一章 緒論第13-17页
    第一節 選題緣由第13-14页
    第二節 研究意義第14-15页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17页
        一、研究思路第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三種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概況第17-25页
    第一節 作者生平及著述背景第17-18页
        一、王仁昫生平第17页
        二、著述背景第17-18页
    第二節 成書時間及傳世版本第18-21页
        一、成書時間第18-19页
        二、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版本概況第19-21页
    第三節 三種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先行研究成果第21-25页
        一、版本考證和校勘研究第21-22页
        二、語音研究第22-23页
        三、綜合研究第23-25页
第三章 三種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相同之處第25-147页
    第一節 小韻首字相同第25-38页
        一、小韻首字全同第26-34页
        二、《王一》與《王二》小韻首字相同第34-35页
        三、《王一》與《王三》小韻首字相同第35-37页
        四、《王二》與《王三》小韻首字相同第37-38页
    第二節 反切同第38-84页
        一、三種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俱收反切切語相同第39-65页
        二、《王一》殘缺,《王二》與《王三》反切同第65-76页
        三、《王二》殘缺,《王一》與《王三》反切同第76-83页
        四、《王三》殘缺,《王一》與《王二》反切同第83-84页
    第三節 小韻次序同第84-95页
        一、小韻次序完全相同第85-91页
        二、《王一》與《王二》小韻次序同第91页
        三、《王一》與《王三》小韻次序同第91-94页
        四、《王二》與《王三》小韻次序同第94-95页
    第四節 韻字次序同第95-123页
        一、韻字次序完全相同第95-115页
        二、《王一》與《王二》韻字次序相同第115页
        三、《王一》與《王三》韻字次序相同第115-122页
        四、《王二》與《王三》韻字次序相同第122-123页
    第五節 又音同第123-147页
        一、三種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俱收又音切語相同第123-132页
        二、《王一》殘缺,《王二》與《王三》又音同第132-137页
        三、《王二》殘缺,《王一》與《王三》又音同第137-144页
        四、《王三》殘缺,《王一》與《王二》又音同第144-147页
第四章 三種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相異之處第147-193页
    第一節 韻目韻次異第147-153页
    第二節 小韻首字異第153-157页
        一、三書小韻首字皆異第153-154页
        二、《王一》《王二》小韻首字同,與《王三》異第154页
        三、《王一》《王三》小韻首字同,與《王二》異第154-156页
        四、《王二》《王三》小韻首字同,與《王一》異第156-157页
    第三節 小韻次序異第157-162页
        一、小韻次序皆異第157-158页
        二、《王一》《王二》小韻次序同,與《王三》異第158-159页
        三、《王一》《王三》小韻次序同,與《王二》異第159-162页
        四、《王二》《王三》小韻次序同,與《王一》異第162页
    第四節 韻字次序異第162-168页
        一、韻字次序三書皆異第163-164页
        二、《王一》《王二》韻字次序同,與《王三》異第164页
        三、《王一》《王三》韻字次序同,與《王二》異第164-167页
        四、《王二》《王三》韻字次序同,與《王一》異第167-168页
    第五節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反切異第168-179页
        一、《王二》《王二》《王三》俱收切語第168-175页
        二、僅兩書收切語,一書殘缺第175-179页
    第六節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又音異第179-193页
        一、三書俱收又音第179-182页
        二、僅兩書收又音,一書殘缺第182-184页
        三、僅一書收又音第184-190页
        四、又音產生的原因第190-193页
第五章 三種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相異之處透出的音變信息第193-199页
    一、唇音有分化趨勢第193-194页
    二、濁音淸化第194-195页
    三、知莊章合流第195-196页
    四、鼻音、入聲韻尾消變第196-199页
第六章 結語第199-205页
    一、小韻首字第199-200页
    二、小韻次序第200页
    三、韻字次序第200-201页
    四、反切第201-202页
    五、又音第202页
    六、《王二》與《王一》《王三》異同比第202-205页
參考文獻第205-208页

论文共2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象征手法知识点的衔接状况与分析--以中级汉语课本《成功之路·提高篇》为例
下一篇:《東國正韻》與明代漢語語音--以聲母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