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Summary | 第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2页 |
1.1 选题的背景、依据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8-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二章 员工激励理论基础 | 第12-18页 |
2.1 员工激励相关涵义 | 第12-13页 |
2.1.1 激励和激励机制的涵义 | 第12页 |
2.1.2 激励的性质 | 第12-13页 |
2.2 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2.3 员工激励的作用 | 第15页 |
2.4 影响员工激励的要素 | 第15-16页 |
2.5 员工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6-18页 |
2.5.1 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 第16页 |
2.5.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16页 |
2.5.3 公平合理原则 | 第16页 |
2.5.4 经济效益原则 | 第16页 |
2.5.5 时效性激励原则 | 第16页 |
2.5.6 差异化激励原则 | 第16-17页 |
2.5.7 长短期激励相结合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18-25页 |
3.1 独山供电局基本情况 | 第18页 |
3.2 独山供电局人力资源现状 | 第18页 |
3.3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 | 第18-25页 |
3.3.1 月度绩效激励 | 第19-20页 |
3.3.2 年终奖金激励 | 第20-22页 |
3.3.3 职位晋升激励 | 第22页 |
3.3.4 职称补贴激励 | 第22页 |
3.3.5 技能比武激励 | 第22-23页 |
3.3.6 评先选优激励 | 第23页 |
3.3.7 文体活动激励 | 第23页 |
3.3.8 教育培训激励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问卷调查反馈分析 | 第25-42页 |
4.1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4.2 独山供电局现行员工激励机制调查反馈 | 第26-35页 |
4.3 独山供电局员工对于激励机制的意见诉求 | 第35-36页 |
4.4 问卷调查综合分析 | 第36-37页 |
4.5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4.5.1 工资总额制抑制员工工作动力 | 第37页 |
4.5.2 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相互关联度不高 | 第37页 |
4.5.3 激励办法缺乏合理性,执行过程阻力大 | 第37-38页 |
4.5.4 员工职位晋升难度大,升迁激励作用小 | 第38页 |
4.5.5 激励载体照搬照套,缺乏实际基础支撑 | 第38页 |
4.5.6 理顺用工能力评价待遇承诺如画饼充饥 | 第38页 |
4.5.7 员工胜任力评价复杂,付出收获落差大 | 第38-39页 |
4.5.8 干部员工成长通道狭窄,难以看到希望 | 第39页 |
4.6 员工激励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4.6.1 激励机制的标准和程序缺乏实际操作性 | 第39页 |
4.6.2 激励制度严肃性不强,执行监督不到位 | 第39-40页 |
4.6.3 企业文化发展紊乱,精神激励方向不明 | 第40页 |
4.7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 | 第42-53页 |
5.1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基本思路 | 第42-43页 |
5.2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模型 | 第43-44页 |
5.3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优化设计建议 | 第44-52页 |
5.3.1 全力争取破除工资总额零增长制度,允许合理增长 | 第44-45页 |
5.3.2 及时完善激励考核办法,提高激励关联作用 | 第45-46页 |
5.3.3 修订完善员工福利体系,针对性实施激励措施 | 第46-47页 |
5.3.4 健全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营造奋进的企业氛围 | 第47-48页 |
5.3.5 破除老旧用人制度观念,多方面激活员工作潜能 | 第48页 |
5.3.6 重视员工成长诉求,为员工职业规划提供平台 | 第48-49页 |
5.3.7 把员工成长纳入企业文化,让企业与员工共成长 | 第49-50页 |
5.3.8 健全文体活动长效机制,深层次激发员工凝聚力 | 第50-51页 |
5.3.9 建立员工合理化建议机制,深化员工主人翁意识 | 第51-52页 |
5.4 独山供电局员工激励机制保障措施 | 第52-53页 |
5.4.1 强化激励机制执行力度,确保各层面贯彻落实到位 | 第52页 |
5.4.2 建立激励机制实施反馈渠道,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