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激励机制研究--以温州地区高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4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第14-15页
        1.4.1 研究思路第14-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页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15-17页
第2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公共管理理论概述第17-24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20页
        2.1.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第17-19页
        2.1.2 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定义第19-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4页
        2.2.1 公共治理理论第20-21页
        2.2.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第21-22页
        2.2.3 需要理论第22-24页
第3章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实证分析第24-36页
    3.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调查设计第24-25页
        3.1.1 调查方案第24页
        3.1.2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第24-25页
    3.2 调查数据分析第25-32页
        3.2.1 基本情况描述第25-26页
        3.2.2 教学态度与看法描述性统计第26-27页
        3.2.3 其他描述性统计第27-28页
        3.2.4 因子分析第28-31页
        3.2.5 相关性分析第31-32页
    3.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第32-35页
        3.3.1 生理衰竭第32-33页
        3.3.2 心理抵触第33-34页
        3.3.3 行为消极第34-35页
    3.4 调查结论第35-36页
        3.4.1 职业倦怠普遍存在第35页
        3.4.2 激励机制尚不成熟第35-36页
第4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第36-43页
    4.1 社会环境原因第36-38页
        4.1.1 缺乏政府支持第36-37页
        4.1.2 社会认同感低第37-38页
    4.2 高校激励机制不科学第38-41页
        4.2.1 工作任务繁重第38-39页
        4.2.2 发展前景模糊第39-40页
        4.2.3 学校管理欠缺第40-41页
    4.3 辅导员个人原因第41-43页
        4.3.1 专业水平低第41页
        4.3.2 职业认同差第41-43页
第5章 公共管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完善第43-56页
    5.1 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原则第43-47页
        5.1.1 公平原则第43-44页
        5.1.2 人本原则第44-46页
        5.1.3 科学原则第46-47页
    5.2 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的重要意义第47-48页
    5.3 完善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途径第48-56页
        5.3.1 完善落实政策第48-49页
        5.3.2 提升社会地位第49页
        5.3.3 明确岗位职责第49-50页
        5.3.4 科学考评机制第50-52页
        5.3.5 提供发展平台第52页
        5.3.6 完善业务培训第52-53页
        5.3.7 提升薪酬福利第53-54页
        5.3.8 注重精神激励第54-55页
        5.3.9 优化工作环境第55页
        5.3.10 加强自我激励第55-56页
结束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调查问卷第60-62页
附录2:20-20学年度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表第62-64页
附录3: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分院评分表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作者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林类院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下一篇: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