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高中生青春期性心理状况调查及性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以兰大附中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3-15页
2 文献综述第15-24页
    2.1 性心理健康的研究第15-20页
        2.1.1 相关概念第15-16页
        2.1.2 性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2.1.3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标准第18-19页
        2.1.4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测量方法第19页
        2.1.5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2.2 性健康教育的研究第20-24页
        2.2.1 性健康教育的概念第20页
        2.2.2 国外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第20-22页
        2.2.3 国内性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第22页
        2.2.4 国内外性健康教育现状对比第22-24页
3 问题提出第24-28页
    3.1 以往研究不足第24页
    3.2 本研究的问题第24页
    3.3 研究意义第24-27页
    3.4 研究目的第27页
    3.5 研究设计总体方案第27-28页
4 研究一: 中学生性心理现状调查研究及教育需求第28-33页
    4.1 研究被试第28页
    4.2 研究目的第28页
    4.3 研究假设第28页
    4.4 研究方法第28页
    4.5 研究工具第28-29页
    4.6 数据处理第29页
    4.7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9-33页
        4.7.1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总体特点第29页
        4.7.2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29-30页
        4.7.3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0页
        4.7.4 高中生性心理健康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第30-31页
        4.7.5 高中生性心理困惑调查结果第31-33页
5 研究二: 学校性教育对提高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第33-39页
    5.1 研究目的第33页
    5.2 研究工具第33页
    5.3 研究被试第33页
    5.4 实验设计第33-34页
    5.5 研究程序第34-35页
        5.5.1 性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第34-35页
        5.5.2 实施时间第35页
        5.5.3 评价方法第35页
    5.6 数据处理第35页
    5.7 结果分析第35-37页
        5.7.1 实验组性心理健康前后测差异第35-36页
        5.7.2 对照组性心理健康前后测差异对照组前后测第36页
        5.7.3 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心理健康前测差异第36-37页
        5.7.4 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心理健康前后测差异第37页
    5.8 实验组学生对性健康教育课的评价第37-39页
6 研究三: 网络性心理咨询的案例研究第39-45页
    6.1 研究目的第39页
    6.2 研究工具第39页
    6.3 研究被试第39页
    6.4 实验设计第39-40页
    6.5 研究程序第40-42页
        6.5.1 预约设置第40页
        6.5.2 网络性心理咨询流程第40页
        6.5.3 网络性心理咨询思路第40-42页
    6.6 网络性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第42-44页
        6.6.1 网络性心理咨询方式的各个项目频率第42-43页
        6.6.2 网络性心理咨询各项目得分第43-44页
    6.7 网络性心理咨询个案第44-45页
7 讨论第45-46页
8 总结论第46-49页
    8.1 中学生性健康的状况第46页
    8.2 性教育课程实践的感想第46-47页
    8.3 网络性心理咨询实践收获第47页
    8.4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47-49页
        8.4.1 研究的贡献第47页
        8.4.2 研究的不足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附录1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第51-54页
附录2 第一课青春期来了第54-71页
附录3 性健康教育学生评定表第71-72页
附录4 网络性心理咨询评估表第72-76页
附录5 网络性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第76-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法国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下一篇:意大利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