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可达性的交通公平测度及空间特征--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区域 | 第11-18页 |
1.2.1 人口就业空间分布 | 第12-15页 |
1.2.2 交通设施空间分布 | 第15-17页 |
1.2.3 研究区域范围划定 | 第17-18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8-24页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3.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2-24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4-33页 |
2.1.1 交通公平测度 | 第24-27页 |
2.1.2 就业可达性研究 | 第27-31页 |
2.1.3 就业可达性的空间和人群差异研究 | 第31-33页 |
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2.2.1 交通公平研究 | 第33-34页 |
2.2.2 就业可达性研究 | 第34-37页 |
2.3 研究述评 | 第37-38页 |
第3章 西安市建成环境与城市交通设施特征 | 第38-60页 |
3.1 西安市建成环境特征 | 第38-51页 |
3.1.1 城市空间结构 | 第38-42页 |
3.1.2 人口与居住 | 第42-49页 |
3.1.3 就业岗位 | 第49-51页 |
3.2 西安市城市交通设施特征 | 第51-56页 |
3.2.1 道路网络设施 | 第51-54页 |
3.2.2 公交站点设施 | 第54-56页 |
3.3 居民通勤与公平态度 | 第56-59页 |
3.3.1 居民通勤时长与通勤方式 | 第57-58页 |
3.3.2 居民的交通公平态度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西安市就业可达性特征 | 第60-70页 |
4.1 就业可达性计算 | 第60-62页 |
4.1.1 数据库构建 | 第60页 |
4.1.2 就业可达性模型 | 第60-62页 |
4.2 就业可达性特征 | 第62-69页 |
4.2.1 小汽车就业可达性 | 第62-64页 |
4.2.2 公交就业可达性 | 第64-66页 |
4.2.3 交通方式就业可达性差距 | 第66-69页 |
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西安市交通公平测度 | 第70-84页 |
5.1 整体就业可达性分配公平 | 第70-72页 |
5.1.1 洛伦兹曲线分析 | 第70-71页 |
5.1.2 基尼系数分析 | 第71-72页 |
5.2 空间分区就业可达性分配公平 | 第72-77页 |
5.2.1 城市空间分区 | 第72-73页 |
5.2.2 不同空间分区公平 | 第73-75页 |
5.2.3 同一空间分区内部公平 | 第75-77页 |
5.3 收入阶层就业可达性分配公平 | 第77-79页 |
5.3.1 不同收入阶层公平 | 第77-78页 |
5.3.2 同一收入阶层公平 | 第78-79页 |
5.4 基尼系数分解分析 | 第79-81页 |
5.4.1 基尼系数分解分析空间分区公平 | 第80-81页 |
5.4.2 基尼系数分解分析收入阶层公平 | 第81页 |
5.5 小结 | 第81-84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4-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85页 |
6.3 讨论 | 第85-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6页 |
附录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