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1 过劳 | 第14页 |
2.1.2 过劳死 | 第14-15页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2.2.1 “过劳”的成因 | 第15-16页 |
2.2.2 “过劳”的影响后果 | 第16页 |
2.2.3 “过劳”的工伤认定 | 第16-17页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2.3.1 “过劳”问题的现状 | 第17页 |
2.3.2 “过劳”的成因 | 第17-20页 |
2.3.3 “过劳”的后果 | 第20页 |
2.4 特定群体“过劳”的研究 | 第20-21页 |
2.5 关于互联网行业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2.5.1 互联网行业特征 | 第21-22页 |
2.5.2 互联网企业员工特征 | 第2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过度劳动的理论分析 | 第23-26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3.1.1 劳动效用最大化理论 | 第23页 |
3.1.2 工作要求-资源理论 | 第23页 |
3.1.3 推-拉理论 | 第23-24页 |
3.2 员工“过劳”成因的理论剖析 | 第24-26页 |
3.2.1 社会层面 | 第24页 |
3.2.2 企业层面 | 第24-25页 |
3.2.3 员工层面 | 第25-26页 |
第4章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的实证分析 | 第26-47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26-31页 |
4.1.1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4.1.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4.1.3 调研对象 | 第26-27页 |
4.1.4 问卷的编制及说明 | 第27-30页 |
4.1.5 问卷信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4.2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的基本情况 | 第31-39页 |
4.2.1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整体分析 | 第31-35页 |
4.2.2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差异化分析 | 第35-39页 |
4.3 工作时间与员工“过劳”的关联性分析 | 第39-41页 |
4.3.1 互联网企业员工工作时间的描述性分析 | 第39页 |
4.3.2 互联网企业员工工作时间对“过劳”程度的交叉性分析 | 第39-41页 |
4.4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4.4.1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选取 | 第41-42页 |
4.4.2 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假设 | 第42-43页 |
4.4.3 线性回归分析 | 第43-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7-5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5.1.1 互联网企业员工整体“过劳”程度较为严重 | 第47页 |
5.1.2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程度的组间差异性较大 | 第47-48页 |
5.1.3 减缓因素有助于缓解员工的“过劳”程度 | 第48页 |
5.2 建议 | 第48-51页 |
5.2.1 国家层面 | 第48-49页 |
5.2.2 企业层面 | 第49页 |
5.2.3 员工层面 | 第49-51页 |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