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1-12页
        1.2.1 研究目标第11页
        1.2.2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2-13页
        1.3.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2 技术路线第13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3-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23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5页
        2.1.1 过劳第14页
        2.1.2 过劳死第14-15页
    2.2 国外文献综述第15-17页
        2.2.1 “过劳”的成因第15-16页
        2.2.2 “过劳”的影响后果第16页
        2.2.3 “过劳”的工伤认定第16-17页
    2.3 国内文献综述第17-20页
        2.3.1 “过劳”问题的现状第17页
        2.3.2 “过劳”的成因第17-20页
        2.3.3 “过劳”的后果第20页
    2.4 特定群体“过劳”的研究第20-21页
    2.5 关于互联网行业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2.5.1 互联网行业特征第21-22页
        2.5.2 互联网企业员工特征第22页
    2.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过度劳动的理论分析第23-26页
    3.1 理论基础第23-24页
        3.1.1 劳动效用最大化理论第23页
        3.1.2 工作要求-资源理论第23页
        3.1.3 推-拉理论第23-24页
    3.2 员工“过劳”成因的理论剖析第24-26页
        3.2.1 社会层面第24页
        3.2.2 企业层面第24-25页
        3.2.3 员工层面第25-26页
第4章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的实证分析第26-47页
    4.1 研究设计第26-31页
        4.1.1 研究假设第26页
        4.1.2 研究内容第26页
        4.1.3 调研对象第26-27页
        4.1.4 问卷的编制及说明第27-30页
        4.1.5 问卷信效度检验第30-31页
    4.2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的基本情况第31-39页
        4.2.1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整体分析第31-35页
        4.2.2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差异化分析第35-39页
    4.3 工作时间与员工“过劳”的关联性分析第39-41页
        4.3.1 互联网企业员工工作时间的描述性分析第39页
        4.3.2 互联网企业员工工作时间对“过劳”程度的交叉性分析第39-41页
    4.4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1-45页
        4.4.1 因变量和自变量的选取第41-42页
        4.4.2 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关系假设第42-43页
        4.4.3 线性回归分析第43-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47-51页
    5.1 研究结论第47-48页
        5.1.1 互联网企业员工整体“过劳”程度较为严重第47页
        5.1.2 互联网企业员工“过劳”程度的组间差异性较大第47-48页
        5.1.3 减缓因素有助于缓解员工的“过劳”程度第48页
    5.2 建议第48-51页
        5.2.1 国家层面第48-49页
        5.2.2 企业层面第49页
        5.2.3 员工层面第49-51页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第54-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供应链伙伴关系、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就业可达性的交通公平测度及空间特征--以西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