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文献归纳法 | 第15页 |
1.3.2 分析和综合法 | 第15-16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1.3.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及合唱曲 | 第17-29页 |
2.1 诗词《清平乐·六盘山》 | 第17-19页 |
2.2 两个版本的合唱曲《清平乐·六盘山》的曲作者与创作 | 第19-29页 |
2.2.1 曲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 第19-23页 |
2.2.1.1 郑律成与创作 | 第19-22页 |
2.2.1.2 田丰与创作 | 第22-23页 |
2.2.2 两首合唱曲《清平乐·六盘山》的产生背景 | 第23-29页 |
2.2.2.1 郑律成的《清平乐·六盘山》的产生与影响 | 第24-25页 |
2.2.2.2 田丰的《清平乐·六盘山》的产生与影响 | 第25-29页 |
第三章 两个版本的合唱曲《清平乐.六盘山》音乐分析 | 第29-59页 |
3.1 郑律成谱曲的合唱曲《清平乐.六盘山》音乐分析 | 第29-42页 |
3.1.1 旋律 | 第29-34页 |
3.1.1.1 旋律的发展手法 | 第29-32页 |
3.1.1.2 旋律走向 | 第32-34页 |
3.1.2 曲式结构 | 第34-35页 |
3.1.3 调式调性 | 第35-36页 |
3.1.4 和声 | 第36-39页 |
3.1.4.1 和声的进行 | 第36-39页 |
3.1.5 音乐术语 | 第39-41页 |
3.1.5.1 速度 | 第39-40页 |
3.1.5.2 强弱 | 第40页 |
3.1.5.3 表情 | 第40-41页 |
3.1.6 演唱特点 | 第41-42页 |
3.1.7 音乐风格 | 第42页 |
3.2 田丰谱曲的合唱曲《清平乐·六盘山》音乐分析 | 第42-59页 |
3.2.1 旋律 | 第42-49页 |
3.2.1.1 旋律的发展手法 | 第42-45页 |
3.2.1.2 旋律走向 | 第45-49页 |
3.2.2 曲式分析 | 第49页 |
3.2.3 调式调性 | 第49-52页 |
3.2.4 和声 | 第52-55页 |
3.2.4.1 和声的进行 | 第53-55页 |
3.2.5 音乐术语 | 第55-57页 |
3.2.5.1 速度 | 第55-56页 |
3.2.5.2 强弱 | 第56-57页 |
3.2.6 演唱特点 | 第57-58页 |
3.2.7 音乐风格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两个版本合唱曲《清平乐·六盘山》的音乐特点比较 | 第59-68页 |
4.1 创作特点 | 第59-66页 |
4.1.1 旋律 | 第59-61页 |
4.1.2 曲式分析 | 第61-62页 |
4.1.3 调式调性 | 第62-63页 |
4.1.4 和声 | 第63-64页 |
4.1.5 音乐术语 | 第64-66页 |
4.1.5.1 速度 | 第64页 |
4.1.5.2 强弱 | 第64-65页 |
4.1.5.3 表情 | 第65-66页 |
4.2 演唱特点 | 第66-67页 |
4.3 音乐风格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