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章 《宁波方言音节》的基本情况 | 第14-25页 |
1.1 清末西方人研究宁波方言的背景与成果 | 第14页 |
1.2 《宁波方言音节》作者穆麟德生平及著作 | 第14-17页 |
1.3 《宁波方言音节》的体例 | 第17-21页 |
1.4 《宁波方言音节》记录的宁波语音的性质 | 第21页 |
1.5 《宁波方言音节》的注音符号系统 | 第21-25页 |
1.5.1 辅音符号 | 第22-23页 |
1.5.2 元音符号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音系概述 | 第25-40页 |
2.1 《宁波方言音节》标音系统考察 | 第25-30页 |
2.1.1 原书划分的宁波话声母系统 | 第25页 |
2.1.2 原书划分的宁波话韵母系统 | 第25-26页 |
2.1.3 原书中宁波话声韵配合概况 | 第26-28页 |
2.1.4 原书声韵系统划分的不当之处 | 第28-30页 |
2.2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话音系 | 第30-40页 |
2.2.1 对书中宁波话记音的处理原则 | 第30页 |
2.2.2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话声母 | 第30-32页 |
2.2.3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话韵母 | 第32-33页 |
2.2.4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话声韵配合关系 | 第33-38页 |
2.2.5 《宁波方言音节》对19世纪末宁波话声调的说明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声韵与中古音的比较 | 第40-54页 |
3.1 声母比较 | 第40-43页 |
3.1.1 帮系 | 第40页 |
3.1.2 端泥组 | 第40-41页 |
3.1.3 精、知、庄、章、日组 | 第41-42页 |
3.1.4 见系 | 第42-43页 |
3.2 韵母比较 | 第43-54页 |
3.2.1 阴声韵 | 第43-46页 |
3.2.2 阳声韵 | 第46-50页 |
3.2.3 入声韵 | 第50-54页 |
第四章 《宁波方言音节》所记的19世纪末宁波方音特点分析 | 第54-80页 |
4.1 声母特点分析 | 第54-65页 |
4.1.1 清音声母与浊音声母的分混 | 第54-56页 |
4.1.2 舌叶音声母与舌尖音声母的分混 | 第56-63页 |
4.1.3 浊塞擦音声母与浊擦音声母的分混 | 第63-64页 |
4.1.4 尖团合流趋势的出现 | 第64-65页 |
4.2 韵母特点分析 | 第65-73页 |
4.2.1 咸山摄合流,深臻曾梗摄合流 | 第65页 |
4.2.2 合口呼韵母大部分丢失u介音 | 第65-66页 |
4.2.3 εn、en相混 | 第66-67页 |
4.2.4 a(?)、e(?)相混 | 第67-68页 |
4.2.5 a?、e?相混 | 第68-70页 |
4.2.6 ua?、ue?相混 | 第70-71页 |
4.2.7 o?、(?)?相混 | 第71-72页 |
4.2.8 yo?、y(?)?相混 | 第72页 |
4.2.9 -n韵尾弱化 | 第72-73页 |
4.2.10 (?)的出现 | 第73页 |
4.3 文白异读现象考察 | 第73-8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0-82页 |
附录一 《宁波方言音节》引言 | 第82-88页 |
附录二 《宁波方言音节》同音字汇 | 第88-119页 |
附录三 《宁波方言音节》声母与中古音比较表 | 第119-130页 |
附录四 《宁波方言音节》韵母与中古音比较表 | 第130-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后记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