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4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3页 |
(一) 个人研究兴趣 | 第11-12页 |
(二) 回应现实问题 | 第12-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一) 国内外有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情况 | 第14-27页 |
(二) 国内外有关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情况 | 第27-36页 |
(三) 国内外有关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比较研究的情况 | 第36-38页 |
四、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38-4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五、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40-43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40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40-41页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1-43页 |
第一章 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之探析比较 | 第43-53页 |
一、 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 第43-49页 |
(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 第43-46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 第46-49页 |
二、 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 | 第49-53页 |
(一) 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 | 第49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的认知前提 | 第49-53页 |
第二章 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比较 | 第53-77页 |
一、 陶行知从教前经历及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 | 第53-65页 |
(一) 陶行知从教前的经历 | 第53-57页 |
(二) 陶行知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 | 第57-65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 | 第65-73页 |
(一)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生命历程概述 | 第65-66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与人格形成之原因探析 | 第66-73页 |
三、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前经历中的自我实现及人格形成的原因之比较 | 第73-77页 |
第三章 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比较 | 第77-99页 |
一、 陶行知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 | 第77-87页 |
(一) 陶行知从教后经历 | 第77-82页 |
(二) 陶行知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 | 第82-87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 | 第87-95页 |
(一)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后的经历 | 第87-90页 |
(二)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的发展变化之原因探析 | 第90-95页 |
三、 陶行知与苏霍姆林斯基从教经历中教育思想发展变化的成因之比较 | 第95-99页 |
启示 | 第99-10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一) 中文类 | 第101-106页 |
1. 著作类 | 第101-104页 |
2. 论文类 | 第104-106页 |
3. 网页类 | 第106页 |
(二) 外文类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文章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