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震害现象 | 第9-12页 |
1.3 抗震设计方法 | 第12-13页 |
1.3.1 静力理论 | 第12页 |
1.3.2 反应谱理论 | 第12-13页 |
1.3.3 动态时程分析方法 | 第13页 |
1.3.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3页 |
1.4 山区桥梁的特点 | 第13-15页 |
1.4.1 桥型布置特点 | 第14页 |
1.4.2 上部结构形式 | 第14页 |
1.4.3 下部结构形式 | 第14-15页 |
1.4.4 基础形式 | 第15页 |
1.5 主要内容安排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桥梁延性抗震设计方法 | 第17-29页 |
2.1 延性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 桥梁结构延性 | 第18-21页 |
2.2.1 曲率延性系数与位移延性系数之间的关系 | 第18-19页 |
2.2.2 等效塑性铰长度 | 第19-20页 |
2.2.3 整体延性与局部延性 | 第20-21页 |
2.3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1-25页 |
2.3.1 无约束混凝土 | 第21-22页 |
2.3.2 约束混凝土 | 第22-25页 |
2.3.3 纵向钢筋 | 第25页 |
2.4 截面弯矩—曲率分析 | 第25-28页 |
2.4.1 基本假定 | 第25-26页 |
2.4.2 分析原理 | 第26-27页 |
2.4.3 分析过程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山区混凝土梁桥墩柱延性分析 | 第29-56页 |
3.1 混凝土梁桥墩型统计 | 第29-30页 |
3.1.1 调研对象 | 第29页 |
3.1.2 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2 实心圆形截面桥墩的延性分析 | 第30-40页 |
3.2.1 基本计算资料 | 第31-34页 |
3.2.2 分析计算结果 | 第34-40页 |
3.3 实心矩形截面桥墩的延性分析 | 第40-49页 |
3.3.1 基本计算资料 | 第40-43页 |
3.3.2 分析计算结果 | 第43-49页 |
3.4 结构延性水平 | 第49-50页 |
3.5 钢筋混凝土桥墩延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5页 |
3.5.1 箍筋的影响 | 第50-54页 |
3.5.2 纵筋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及抗震性能评估 | 第56-68页 |
4.1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 分析) | 第56-58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4.1.2 计算方法 | 第57页 |
4.1.3 实施步骤 | 第57-58页 |
4.2 能力谱法 | 第58-61页 |
4.2.1 基本原理 | 第58页 |
4.2.2 能力曲线与需求曲线的转化 | 第58-60页 |
4.2.3 确定性能点的步驟 | 第60-61页 |
4.3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 SAP2000 中的实现 | 第61-62页 |
4.3.1 分析流程 | 第61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4.3.3 截面特性分析 | 第61页 |
4.3.4 塑性铰的设置 | 第61-62页 |
4.3.5 荷载工况的定义 | 第62页 |
4.3.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62页 |
4.4 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62-67页 |
4.4.1 损伤模型及损伤指数 | 第62-64页 |
4.4.2 震害等级的划分 | 第64-65页 |
4.4.3 中国规范反应谱参数的设定 | 第65-66页 |
4.4.4 评估方法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抗震性能评估实例 | 第68-89页 |
5.1 等墩高布置形式 | 第68-77页 |
5.1.1 工程概述 | 第68-69页 |
5.1.2 桥墩截面特性分析 | 第69页 |
5.1.3 顺桥向抗震分析 | 第69-73页 |
5.1.4 横桥向抗震分析 | 第73-77页 |
5.1.5 全桥抗震性能评估 | 第77页 |
5.2 变墩高布置形式 | 第77-86页 |
5.2.1 工程概述 | 第77-79页 |
5.2.2 桥墩截面特性分析 | 第79-80页 |
5.2.3 顺桥向抗震分析 | 第80-83页 |
5.2.4 横桥向抗震分析 | 第83-86页 |
5.2.5 全桥抗震性能评估 | 第86页 |
5.3 两种布置形式对比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