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零 绪论 | 第8-12页 |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0.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0.2.1 与“对”相关的研究概述 | 第9-10页 |
| 0.2.2 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0页 |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0-11页 |
| 0.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0.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0.3.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0.4 本文的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X 对 Y”的组构分析 | 第12-17页 |
| 1.1 常项“对”的分析 | 第12-13页 |
| 1.2 变项“X”、“Y”的分析 | 第13-17页 |
| 1.2.1 “X”、“Y”的异同 | 第13页 |
| 1.2.2 “X”、“Y”的音节特征 | 第13-14页 |
| 1.2.3 “X”、“Y”的功能类别 | 第14-15页 |
| 1.2.4 “X”、“Y”的入构条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X 对 Y”结构的入句特征 | 第17-23页 |
| 2.1 “X 对 Y”结构的入句位置 | 第17-19页 |
| 2.1.1 居于句首 | 第17页 |
| 2.1.2 居于句中 | 第17-18页 |
| 2.1.3 居于句末 | 第18-19页 |
| 2.2 “X 对 Y”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19-22页 |
| 2.2.1 “X 对 Y”结构充当单句成分 | 第19-21页 |
| 2.2.2 “X 对 Y”结构用作复句中的分句 | 第21-22页 |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X 对 Y”结构语义特征 | 第23-33页 |
| 3.1 “X 对 Y”的基本语义特性 | 第23-25页 |
| 3.1.1 对抗性 | 第23-24页 |
| 3.1.2 对等性 | 第24-25页 |
| 3.2 “X 对 Y”结构语义的确定与不确定 | 第25-28页 |
| 3.2.1 变项“X、Y”的语义不确定性 | 第26-27页 |
| 3.2.2 常项“对”的语义不确定性 | 第27-28页 |
| 3.3 “X”与“Y”的语义关系 | 第28-29页 |
| 3.3.1 “施事”与“受事”的关系 | 第28-29页 |
| 3.3.2 “X”与“Y”相对的关系 | 第29页 |
| 3.4 “X、Y”与句中体词性成分的领属关系 | 第29-31页 |
| 3.5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X 对 Y”结构的语用价值 | 第33-43页 |
| 4.1 “X 对 Y”结构的表达效果 | 第33-35页 |
| 4.1.1 形式简洁、表达省力 | 第33-34页 |
| 4.1.2 韵律和谐 | 第34-35页 |
| 4.2 “X 对 Y”结构的语体特征 | 第35-37页 |
| 4.3 “X 对 Y”结构的感情价值 | 第37-43页 |
| 4.3.1 “X、Y”为表身体部位名词时的感情表达 | 第37-39页 |
| 4.3.2 “X、Y”为其它名词、名词性短语时的感情表达 | 第39-40页 |
| 4.3.3 “X、Y”为数词、数量短语时的感情表达 | 第40-41页 |
| 4.3.4 “X、Y”为形容词时的感情表达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