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桥梁抗震概述 | 第11-12页 |
1.1.1 地震简述 | 第11页 |
1.1.2 桥梁震害 | 第11-12页 |
1.2 连续刚构桥抗震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第12-14页 |
1.2.2 连续刚构桥抗震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简介 | 第14-16页 |
1.3.1 静力法 | 第15页 |
1.3.2 反应谱法 | 第15页 |
1.3.3 动态时程分析法 | 第15-16页 |
1.3.4 随机振动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桥梁的模型建立与动力特性分析 | 第18-27页 |
2.1 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18-20页 |
2.1.1 程背景 | 第18-19页 |
2.1.2 主要技术标准 | 第19页 |
2.1.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9-20页 |
2.2 动力特性分析 | 第20-27页 |
2.2.1 振型计算 | 第20-22页 |
2.2.2 振型列表 | 第22-23页 |
2.2.3 前十阶振型图 | 第23-27页 |
第3章 桥梁的地震反应谱分析与动态时程分析 | 第27-42页 |
3.1 概述 | 第27-29页 |
3.1.1 反应谱法 | 第27-29页 |
3.1.2 动态时程法 | 第29页 |
3.2 地震动 | 第29-32页 |
3.2.1 反应谱输入 | 第29-30页 |
3.2.2 加速度时程输入 | 第30-32页 |
3.3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32-35页 |
3.3.1 设计地震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3.3.2 罕遇地震下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4 动态时程分析结果 | 第35-41页 |
3.4.1 设计地震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4.2 罕遇地震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4.3 反应谱和时程结果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桥梁延性抗震分析 | 第42-52页 |
4.1 概述 | 第42页 |
4.2 延性抗震设计方法简介 | 第42-44页 |
4.2.1 能力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4.2.2 延性构件与能力保护构件的选择 | 第43-44页 |
4.2.3 潜在塑性铰位置的选择 | 第44页 |
4.3 大桥延性抗震验算 | 第44-51页 |
4.3.1 延性验算内容 | 第44页 |
4.3.2 截面的选取及其弯矩-曲率曲线 | 第44-48页 |
4.3.3 延性验算及分析 | 第48-50页 |
4.3.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墩高对高墩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52-65页 |
5.1 概述 | 第52-53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53页 |
5.3 动力特性分析 | 第53-57页 |
5.3.1 第一组模型模态分析 | 第53-56页 |
5.3.2 第二组模型模态分析 | 第56-57页 |
5.4 地震响应分析 | 第57-63页 |
5.4.1 第一组模型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5.4.2 第二组模型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6章 轨道系统对高墩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5-74页 |
6.1 无砟轨道简介 | 第65-66页 |
6.1.1 无砟轨道的简介 | 第65页 |
6.1.2 抗震相关研究 | 第65-66页 |
6.2 动力特性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6.2.1 模型建立 | 第66-67页 |
6.2.2 动力特性分析 | 第67-68页 |
6.3 轨道系统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8-73页 |
6.3.1 主梁位移分析 | 第68-69页 |
6.3.2 桥墩内力分析 | 第69-7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全文总结 | 第74-75页 |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