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一、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第10-11页 |
二、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是促进民族农村地区教育优质发展的关键所在 | 第11页 |
三、以临沧市临翔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借鉴 | 第11页 |
四、参与导师课题,为本人参与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契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二、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 第15-16页 |
三、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实践研究 | 第16-18页 |
四、综合评价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第20-2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初探 | 第24-54页 |
第一节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4-29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内涵 | 第24-25页 |
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5-28页 |
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辨析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一、教育公平理论 | 第29-30页 |
二、教育生态理论 | 第30-31页 |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特征及要素 | 第32-41页 |
一、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32-34页 |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34-35页 |
三、影响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 第35-41页 |
第四节 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54页 |
一、构 建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 第41-46页 |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 第46-51页 |
三、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 第51-54页 |
第三章 临沧市临翔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 第54-124页 |
第一节 区位状况及教育综述 | 第54-58页 |
一、区位状况 | 第54-55页 |
二、教育状况 | 第55-56页 |
三、教育改革历程 | 第56-58页 |
第二节 特色教师工作室: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 第58-83页 |
一、特色教师工作室成立的背景 | 第58页 |
二、特色教师工作室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58-70页 |
三、实施成效与特色 | 第70-83页 |
第三节 阅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突破 | 第83-94页 |
一、阅读的现实意义 | 第83-84页 |
二、阅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84-92页 |
三、实施成效及特色 | 第92-94页 |
第四节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 第94-114页 |
一、“四化”工作——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95-105页 |
二、民族文化传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5-114页 |
第五节 组织管理: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 第114-124页 |
一、精细化组织管理保障学校运行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第115-120页 |
二、实施成效与特色 | 第120-124页 |
第四章 基于实践探索的思考与展望 | 第124-161页 |
第一节 重新认识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在民族农村地区的价值意义 | 第124-127页 |
一、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124-125页 |
二、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民族农村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125-126页 |
三、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必要前提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避免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实践过程中的错位 | 第127-138页 |
一、“以人为本”和“领导控制的科层组织管理”:“动力”有余,而“长效”不足 | 第127-130页 |
二、本土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源”有余,而“流”不足 | 第130-133页 |
三、学校环境与文化建设:“硬”有余,而“软”不足 | 第133-135页 |
四、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与自主经验构建:“心”有余,而“力”不足 | 第135-136页 |
五、工具理性思维和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质归属:如何“统筹”与“协调” | 第136-138页 |
第三节 加强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 | 第138-161页 |
一、构建长效性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民族农村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139-142页 |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 | 第142-148页 |
三、校本课程乡土化建设,彰显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特色 | 第148-151页 |
四、组织管理科层化和人本化相结合,保障民族农村地区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设 | 第151-158页 |
五、氤氲学校和谐共享文化,促进农村的整体发展 | 第158-161页 |
结语:一叶知秋,薪火流传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67页 |
一、英文文献 | 第162页 |
二、中文文献 | 第162-167页 |
(一) 著作类 | 第162-163页 |
(二) 硕博论文 | 第163-164页 |
(三) 期刊类 | 第164-167页 |
附录 | 第167-185页 |
附录A:访谈提纲节选 | 第167页 |
附录B:访谈实录节选 | 第167-169页 |
附录C:田野日志节选 | 第169-171页 |
附录D:临翔区学校“四化”工作考评细则 | 第171-174页 |
附录E:临翔区特色教师工作室检查评价表 | 第174-175页 |
附录F:临翔区教育局中小学考评实施意见(试行) | 第175-179页 |
附录G:临翔区中小学学校工作效果统计表(小学样表) | 第179-180页 |
附录H:临翔区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常规考评细则 | 第180-182页 |
附录I:临翔区2014年度特色教师名单 | 第182-1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