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体系结构 | 第15-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机场情况概述 | 第17-26页 |
2.1 机场基本资料 | 第17-20页 |
2.1.1 机场概述 | 第17-18页 |
2.1.2 净空条件 | 第18-20页 |
2.2 空域条件分析 | 第20-22页 |
2.2.1 邻近机场 | 第20-21页 |
2.2.2 空域环境 | 第21页 |
2.2.3 航线规划 | 第21-22页 |
2.3 导航设施布置方案 | 第22-23页 |
2.3.1 无线电导航设施 | 第22-23页 |
2.3.2 目视助航灯光系统 | 第23页 |
2.4 扇区划分和最低扇区高度 | 第23-25页 |
2.5 现行程序存在问题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芒市飞行程序优化设计 | 第26-54页 |
3.1 RWY23传统程序设计方案 | 第26-35页 |
3.1.1 RWY23传统离场程序 | 第26-27页 |
3.1.2 RWY05/23进场等待程序 | 第27-28页 |
3.1.3 RWY05/23传统进场程序 | 第28-29页 |
3.1.4 RWY23传统程序运行进离场程序分析 | 第29-30页 |
3.1.5 RWY23ILS/DME进近程序 | 第30-32页 |
3.1.6 RWY23ILS/DMEGP不工作 | 第32-33页 |
3.1.7 RWY23VOR/DME进近程序 | 第33-35页 |
3.2 RWY05传统程序设计方案 | 第35-36页 |
3.2.1 RWY05离场—保山方向 | 第36页 |
3.2.2 RWY05进离场分析—P301方向 | 第36页 |
3.3 RWY23PBN程序设计方案 | 第36-47页 |
3.3.1 RWY23PBN离场程序 | 第36-41页 |
3.3.2 RWY23PBN等待程序 | 第41-42页 |
3.3.3 RWY23PBN进场程序 | 第42-43页 |
3.3.4 RWY23PBN运行进离场程序分析 | 第43-44页 |
3.3.5 RWY23LNAV进近程序 | 第44-45页 |
3.3.6 RWY23RNAV(GNSS)ILS/DME进近程序 | 第45-47页 |
3.3.7 RWY23RNPILS/DMEGP不工作 | 第47页 |
3.4 RWY05PBN程序设计方案 | 第47-53页 |
3.4.1 RWY05PBN离场程序 | 第47-49页 |
3.4.2 RWY05PBN等待程序 | 第49-50页 |
3.4.3 RWY05PBN进场程序 | 第50-51页 |
3.4.4 RWY05PBN进离场程序分析 | 第51-52页 |
3.4.5 RWY05LNAV进近程序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飞行程序优化对航空运行安全影响 | 第54-86页 |
4.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54-59页 |
4.1.1 层次分析法(AHP) | 第54页 |
4.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54-56页 |
4.1.3 多层次综合评价 | 第56-58页 |
4.1.4 机场运行安全评价 | 第58-59页 |
4.2 现行程序实例计算 | 第59-67页 |
4.2.1 模糊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4.2.2 各单因素权重的计算 | 第60-64页 |
4.2.3 各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 第64-66页 |
4.2.4 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 第66-67页 |
4.3 优化后程序实例计算 | 第67-69页 |
4.4 CRM模型介绍 | 第69-80页 |
4.4.1 CRM优点 | 第69页 |
4.4.2 CRM概述 | 第69-73页 |
4.4.3 进近碰撞风险计算过程 | 第73-76页 |
4.4.4 复飞碰撞风险计算过程 | 第76-78页 |
4.4.5 GIS的应用与地形数据的提取 | 第78-80页 |
4.5 芒市机场实例计算 | 第80-86页 |
第五章 飞行程序优化对航空运行效益影响 | 第86-119页 |
5.1 飞行程序优化对机场运行效率的影响 | 第86页 |
5.2 飞行程序优化对燃油消耗的影响 | 第86-107页 |
5.2.1 飞机飞行的主要参数 | 第86-94页 |
5.2.2 各个航段分析 | 第94-95页 |
5.2.3 SVM算法 | 第95-97页 |
5.2.4 不同飞行阶段油耗影响因素选取 | 第97-99页 |
5.2.5 相关系数法 | 第99页 |
5.2.6 综合相关度 | 第99-104页 |
5.2.7 爬升阶段模型 | 第104-105页 |
5.2.8 下降、进近阶段模型 | 第105-106页 |
5.2.9 优化前后油量消耗比较 | 第106-107页 |
5.3 飞行程序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 第107-119页 |
5.3.1 ICAO发动机排放物计算方法分析 | 第107页 |
5.3.2 机场尾气排放物的计算方法 | 第107-108页 |
5.3.3 排放影响因素 | 第108-109页 |
5.3.4 机场LTO循环排放量估算 | 第109-110页 |
5.3.5 高斯扩散模型 | 第110-111页 |
5.3.6 排放指数的确定 | 第111页 |
5.3.7 LTO循环数与污染排放因子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5.3.8 LTO循环在不同阶段的排放分布 | 第112页 |
5.3.9 优化后程序的尾气扩散 | 第112-114页 |
5.3.10 原程序的尾气扩散 | 第114-11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附录 | 第124-149页 |
附录A:芒市机场NAIP公布障碍物信息 | 第124-126页 |
附录B:芒市原飞行程序图 | 第126-137页 |
附录C:芒市优化后飞行程序图 | 第137-1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