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8-27页 |
1.5.1 公司治理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5.2 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5.3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研究 | 第24-27页 |
1.6 相关概念的讨论 | 第27-30页 |
1.6.1 公司治理 | 第27-28页 |
1.6.2 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界定 | 第28页 |
1.6.3 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30-3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30-34页 |
2.1.1 两权分离理论 | 第30-31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1-32页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2-34页 |
2.2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 | 第35-51页 |
3.1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5-41页 |
3.1.1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3.1.2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指标 | 第36-41页 |
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41-42页 |
3.3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42页 |
3.4 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42-49页 |
3.4.1 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2-43页 |
3.4.2 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 第43-44页 |
3.4.3 公共因子的选取与解释 | 第44-47页 |
3.4.4 因子的命名 | 第47-48页 |
3.4.5 因子得分的计算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51-64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51-55页 |
4.1.1 研究假设 | 第51-53页 |
4.1.2 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53-54页 |
4.1.3 变量设计 | 第54-55页 |
4.1.4 模型的构建 | 第55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5-60页 |
4.2.1 董事会规模的描述性统计 | 第55-56页 |
4.2.2 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设立总数的描述性统计 | 第56-57页 |
4.2.3 独立董事比例的描述性统计 | 第57-58页 |
4.2.4 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描述性统计 | 第58页 |
4.2.5 董事报酬的描述性统计 | 第58-59页 |
4.2.6 股权集中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59页 |
4.2.7 两职设置状态的描述性统计 | 第59-60页 |
4.2.8 总资产规模的描述性统计 | 第60页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4.4 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 第64-6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5.2 提高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 第65-67页 |
5.2.1 完善董事的激励机制 | 第65-66页 |
5.2.2 在选聘机制上确立独立董事的人数 | 第66页 |
5.2.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速两职分离 | 第66-67页 |
5.2.4 强化三大力量,形成履责的社会氛围 | 第67页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