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5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6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6-27页 |
2.1 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性 | 第16-18页 |
2.1.1 思维及创新思维 | 第16-17页 |
2.1.2 创新思维的涵义及特性 | 第17-18页 |
2.2 自组织理论 | 第18-24页 |
2.2.1 自组织的涵义及基本理论 | 第19-21页 |
2.2.2 自组织的几种形式及方法论 | 第21-23页 |
2.2.3 自组织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23-24页 |
2.3 创新思维和自组织理论结合点 | 第24-26页 |
2.3.1 创新思维的系统性特征 | 第24-25页 |
2.3.2 创新思维自组织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DNA 双螺旋模型的建立 | 第27-34页 |
3.1 DNA 双螺旋模型发现的前奏 | 第27-29页 |
3.1.1 DNA 的概念 | 第27页 |
3.1.2 DNA 双螺旋模型发现的四个知识来源 | 第27-29页 |
3.2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 第29-32页 |
3.2.1 DNA 结构的初步设想 | 第30页 |
3.2.2 DNA 模型的逐步建立 | 第30-31页 |
3.2.3 DNA 模型建立的三个问题 | 第31-32页 |
3.2.4 DNA 双螺旋结构的确定 | 第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DNA 模型发现中创新思维的自组织运行过程 | 第34-47页 |
4.1 DNA 双螺旋模型发现的思维生理基础 | 第34-38页 |
4.1.1 创新思维的生理基础 | 第34-36页 |
4.1.2 创新思维自组织混沌运动过程 | 第36-38页 |
4.2 DNA 双螺旋模型建立中个体创新思维自组织运动 | 第38-42页 |
4.2.1 个体创新思维自组织活动的形成条件 | 第38-39页 |
4.2.2 开放性状态下的信息输入阶段 | 第39-40页 |
4.2.3 远离传统常规思维平衡态阶段 | 第40-41页 |
4.2.4 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思维涨落产生阶段 | 第41页 |
4.2.5 巨涨落引起的思维整体有序结构形成阶段 | 第41-42页 |
4.3 DNA 双螺旋模型建立中创新思维的社会自组织运动 | 第42-45页 |
4.3.1 创新思维的社会活动阶段 | 第42-43页 |
4.3.2 潜思维创新活动的微观涨落 | 第43-44页 |
4.3.3 趋显思维创新活动的非线性运动协同放大扩展 | 第44页 |
4.3.4 显思维活动的新的思维范式的建立 | 第44-45页 |
4.4 创新思维自组织运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45-46页 |
4.4.1 促进创新思维的实践转化 | 第45-46页 |
4.4.2 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