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10-16页 | 
| 第一节 解题 | 第10-12页 | 
|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基督宗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 | 第16-36页 | 
| 第一节 基督宗教在明末清初中国的传播 | 第16-24页 | 
| 耶稣会士初入中国 | 第16-18页 | 
| 成果与隐忧 | 第18-21页 | 
| “礼仪之争”与清廷禁教 | 第21-24页 | 
| 第二节 基督宗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 第24-30页 | 
| 马礼逊的传教活动 | 第24-26页 | 
| 动荡政局下的在华传教活动 | 第26-29页 | 
| 传教活动的变化与发展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分类 | 第30-36页 | 
| 按出生年份划分 | 第30-33页 | 
| 按对基督宗教如何救国的理解划分 | 第33-36页 | 
| 第二章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文学翻译与创作 | 第36-70页 | 
| 第一节 有文学色彩的翻译作品与文学翻译 | 第36-43页 | 
| 有文学色彩的翻译作品 | 第36-38页 | 
|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 | 第38-41页 | 
| 文学翻译之小说翻译 | 第41-43页 | 
| 第二节 诗歌创作 | 第43-51页 | 
| 赞美诗与其他基督宗教题材诗歌 | 第43-46页 | 
| 非基督宗教题材的诗歌 | 第46-51页 | 
| 第三节 论说文创作 | 第51-59页 | 
| 参与报纸编辑的文人 | 第51-54页 | 
| 其他基督宗教文人:以马相伯为例 | 第54-59页 | 
| 第四节 小说创作 | 第59-70页 | 
| 世俗化的短篇作品集 | 第59-61页 | 
| 宗教气息浓厚的小说 | 第61-67页 | 
| 融入基督宗教元素的寓言 | 第67-70页 | 
| 第三章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文学观念 | 第70-106页 | 
| 第一节 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 | 第70-77页 | 
| 马氏兄弟的翻译观 | 第70-75页 | 
| 周国光的《圣经》翻译论 | 第75-77页 | 
| 第二节 有关汉语文学的理论与批评 | 第77-90页 | 
| 文学的地位与批评标准 | 第77-79页 | 
| 诗歌批评 | 第79-82页 | 
| 散文批评 | 第82-85页 | 
| 小说批评与戏曲批评 | 第85-90页 | 
| 第三节 文集编选与报刊编辑 | 第90-106页 | 
| 文集编选 | 第90-98页 | 
| 报刊编辑 | 第98-106页 | 
| 第四章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文学活动 | 第106-134页 | 
| 第一节 受宗教信仰影响的文学交流网络 | 第106-122页 | 
| 出版物上的文字交流 | 第106-110页 | 
| 社会组织参与的文学交流: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为例 | 第110-116页 | 
| 教会学校及其社团参与的文学交流:以圣约翰大学为例 | 第116-122页 | 
| 第二节 报刊、书籍流通中形成的文学交流平台 | 第122-134页 | 
| 早期书籍出版中的文学交流 | 第122-124页 | 
| 报刊上的编读交流 | 第124-128页 | 
| 出版者间的联系和合作 | 第128-134页 | 
| 第五章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的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 第134-143页 |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在文学界的成绩与不足 | 第134-137页 |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在当时文学界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 第三节 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联系 | 第138-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49页 | 
| 后记 | 第149-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