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逻辑学(论理学)论文--逻辑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逻辑学史、逻辑思想史论文--印度因明学史论文

寻绎“正理”--日本的陈那因明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序论第12-22页
    一、解题第12-14页
        (一) 陈那著作与因明思想第12-13页
        (二) 日本与陈那因明第13-14页
    二、问题意识与写作动机第14-18页
        (一) 问题意识第14-15页
        (二) 写作动机第15-18页
            1、先行研究第15-17页
            2、写作意义第17-18页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第18-22页
        (一)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第18页
            2、学术史研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第18-19页
            3、国内研究与日本研究相结合第19页
            4、以日译本对照为主,以唐疏和今译文本为辅第19页
        (二) 基本框架第19-22页
第一章 学术史研究第22-67页
    第一节 因明传入之初至明治维新前第23-43页
        一、因明传入日本第23-25页
        二、因明研习兴盛第25-31页
            (一) 继承《大疏》、述而不作第25-27页
            (二) 注释《大疏》、评述日疏第27-28页
            (三) 专题研讨、多依日疏第28-30页
            (四) 析出原典、弘扬慈恩第30-31页
        三、《因明论疏明灯抄》第31-38页
            (一) 保存资料、校定文本第31-33页
            (二) 帮助读懂原文第33-34页
            (三) 因循《大疏》、有所不同第34-38页
        四、《因明论疏瑞源记》第38-42页
            (一) 校对文本、保存疏记第38-39页
            (二) 引述、评判日疏第39-41页
            (三) 不足第41-42页
        小结第42-43页
    第二节 明治时期第43-51页
        一、排佛毁释,西学兴盛第43-44页
        二、因明学研究复兴第44-48页
            (一) 校定文本、冠注《大疏》第45-46页
            (二) 通俗讲解、普及因明第46页
            (三) 改造三支、创东洋新新因明第46-47页
            (四) 运用西学方法、著成学术新著第47页
            (五) 非专治佛学、明因明大意第47-48页
        三、《东洋新々因明一斑》第48-49页
        四、《(活用讲述)因明学全书》第49-50页
        五、《因明大意》第50-51页
        小结第51页
    第三节 20世纪前半期第51-56页
        一、研究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第51-53页
        二、梵汉和对照、文献历史考据第53-54页
        三、创立东洋论理、关注陈那著作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四节 50、60年代第56-61页
        一、因明研究重心转移第56-58页
        二、翻译并注释《集量论》第58-59页
        三、关注“量”、研究“量论”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五节 70年代以来第61-65页
        一、法称研究兴盛,陈那研究深入第61-62页
        二、研究敦煌写本、撰写因明史第62-63页
        三、关注梵文新文本,深入研究旧文本第63-64页
        四、区分认识论与论理学,系统研究遍充概念第64页
        小结第64-65页
    总结第65-67页
第二章 专题研究第67-116页
    第一节 同、异品与宗第67-80页
        一、同品与异品第68-72页
            (一) 大、小二论中的定义第68-69页
            (二) 唐疏与日疏的讨论第69-70页
            (三) 对唐疏分类的运用第70页
            (四) 同异品的逻辑关系第70-72页
        二、宗第72-77页
            (一) paksa的含义第73页
            (二) 能立与所立第73-75页
            (三) 有法与法第75-77页
        三、同异品与宗有法第77-79页
            (一) 《正理门论》中的规定第77-78页
            (二) 暂时除宗第78-79页
            (三) 除宗毫无疑问第79页
        小结第79-80页
    第二节 因三相第80-90页
        一、因三相的起源第81-83页
        二、因三相的内涵第83-86页
        三、“定有”与“遍无”第86-89页
        小结第89-90页
    第三节 喻第90-107页
        一、喻依与喻体第90-97页
            (一) 喻的构成第90-91页
            (二) 喻依可否为空第91页
            (三) 喻体的命题形式第91-93页
            (四) 二喻体的逻辑关系第93-97页
        二、喻体与因第97-107页
            (一) 二喻即因第98-101页
            (二) 言三支与义三相第101-103页
            (三) 扩充、包摄第103-104页
            (四) 遍充、随伴第104-107页
    第四节 三支作法第107-116页
        一、三支作法的命题形式第107-108页
        二、三支作法的逻辑性质第108-113页
            (一) 缘何演绎第109-110页
            (二) 缘何演绎与归纳并存第110-111页
            (三) 缘何归纳第111-113页
        三、三支作法与三段论第113-116页
第三章 文本对照第116-140页
    第一节 文本说明第116-120页
        一、《正理门论》的文本和注疏第116页
        二、《正理门论》的日文译本第116-120页
            (一) 从所依文献来看第117-119页
            (二) 从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和译文风格来看第119页
            (三) 从所关注的问题和整体研究思路来看第119-120页
    第二节 文本对照研究第120-140页
        一、能立之多言、一言第120-122页
        二、相违义、非违义与能遣、所遣第122-125页
        三、火第125-126页
        四、相违之二义第126-128页
        五、本颂第128-130页
        六、不遍因第130-132页
        七、一向离第132-133页
        八、定因第133-136页
        九、喻体的译法第136-138页
        十、近、远因与作具、作者第138-140页
附论Ⅰ:“因明”一词在日本的变迁第140-156页
    一、因明第140-142页
    二、新々因明、因明学第142-147页
    三、佛教论理学第147-149页
    四、印度古典论理学第149-153页
    五、佛教认识论、论理学第153-156页
附论Ⅱ:日本的因明研究第156-168页
    一、唐疏研究传统第156-162页
        (一) 《大疏》中理论问题的探讨第157-159页
        (二) 专题研究第159-162页
    二、西学思潮影响下的转向第162-168页
        (一) 唐疏相关研究第163页
        (二) 印度因明相关研究第163-168页
            1、一般的因明研究第163-165页
            2、陈那专题研究第165-166页
            3、法称专题研究第166-167页
            4、其他相关研究第167-168页
        (三) 日本的因明相关研究第168页
附论Ⅲ:陈那的量第168-175页
    一、量第169-171页
    二、量论与因明第171-173页
    三、《正理门论》与《集量论》第173-175页
附录:(依据研究类别)第175-195页
    A.唐疏相关研究第175-176页
    B.印度因明相关研究第176-193页
    C.日本因明相关研究第193-195页
结语第195-197页
参考文献第197-211页
后记第211-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偏振旋转反射干涉式光纤电流传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近代中国江南基督宗教文人研究--以天主教文人和新教文人为中心(1868-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