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被动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抱朴子内篇》概述 | 第7-8页 |
1.1.1《抱朴子内篇》的作者与创作 | 第7页 |
1.1.2《抱朴子内篇》的内容 | 第7-8页 |
1.1.3《抱朴子内篇》的版本 | 第8页 |
1.1.4《抱朴子内篇》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 第8页 |
1.2《抱朴子内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专著类研究 | 第8-9页 |
1.2.2 期刊论文类研究 | 第9-10页 |
1.3 古汉语被动句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1 被动句的界定及分类 | 第10-12页 |
1.3.2 被动句的发展与演变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5 语料说明 | 第14页 |
1.5.1 所据版本 | 第14页 |
1.5.2 语料使用 | 第14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7 符号使用说明 | 第15-16页 |
第2章《抱朴子内篇》被动句的分类情况 | 第16-27页 |
2.1“于”字被动句 | 第16-18页 |
2.1.1“于”字被动句产生发展 | 第16-17页 |
2.1.2“于”字被动句中的标记词“于” | 第17页 |
2.1.3“于”字被动句形式演变 | 第17页 |
2.1.4《抱朴子内篇》中“于”字被动句使用情况 | 第17-18页 |
2.2“为”字被动句 | 第18-21页 |
2.2.1“为”字被动句产生发展 | 第18-19页 |
2.2.2“为×所×”式被动句产生发展 | 第19-21页 |
2.3“见”字被动句 | 第21-24页 |
2.3.1“见”字被动句产生发展 | 第21-22页 |
2.3.2“见”字被动句中的标记词“见” | 第22-23页 |
2.3.3“见”字被动句形式演变 | 第23页 |
2.3.4《抱朴子内篇》中“见”字被动句使用情况 | 第23-24页 |
2.4“被”字被动句 | 第24-27页 |
2.4.1“被”字被动句的产生发展 | 第24页 |
2.4.2“被”字被动句标记词“被” | 第24-25页 |
2.4.3“被”字被动句的形式演变 | 第25页 |
2.4.4《抱朴子内篇》中的“被”字被动句 | 第25-27页 |
第3章《抱朴子内篇》被动句的比较研究 | 第27-36页 |
3.1《抱朴子内篇》被动句的共时比较 | 第27-30页 |
3.1.1“于”字被动句比较 | 第28页 |
3.1.2“为”字被动句比较 | 第28-29页 |
3.1.3“为×所×”式被动句比较 | 第29页 |
3.1.4“见”字被动句比较 | 第29-30页 |
3.1.5“被”字被动句比较 | 第30页 |
3.2《抱朴子内篇》被动句的历时比较 | 第30-36页 |
3.2.1 与先秦时期被动句比较 | 第31-32页 |
3.2.2 与两汉时期被动句比较 | 第32-34页 |
3.2.3 与魏晋六朝时期被动句比较 | 第34-35页 |
3.2.4 与隋唐时期被动句比较 | 第35-36页 |
第4章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