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6-17页 |
2.2 国内外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 第17页 |
2.3 国内外关于大五人格特质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第17-19页 |
2.3.1 关于大五人格特质的概述 | 第17-18页 |
2.3.2 关于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第18-19页 |
2.4 国内外关于手机依赖的概述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第19-21页 |
2.4.1 关于手机依赖的概述 | 第19-20页 |
2.4.2 关于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2.5 国内外关于手机使用动机的概述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第21-22页 |
2.5.1 关于手机使用动机的概述 | 第21页 |
2.5.2 关于手机使用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2.6 国内外关于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四者关系的研究 | 第22-24页 |
第3章 问题提出和研究总体设计 | 第24-29页 |
3.1 已有研究的贡献 | 第24页 |
3.2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4页 |
3.3 研究的总体构想 | 第24-29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3.3.2 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25-26页 |
3.3.2.1 自变量 | 第25页 |
3.3.2.2 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 | 第25-26页 |
3.3.2.3 结果变量 | 第26页 |
3.3.3 总体研究假设 | 第26页 |
3.3.4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3.5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3.6 总体思路 | 第27-29页 |
第4章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47页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9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4.2.2 研究工具 | 第30-31页 |
4.2.2.1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 第30页 |
4.2.2.2 手机依赖量表 | 第30-31页 |
4.2.2.3 手机使用动机量表 | 第31页 |
4.2.2.4 心理健康量表 | 第31页 |
4.2.3 研究流程及数据处理方式 | 第31页 |
4.3 结果 | 第31-42页 |
4.3.1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大五人格特质的总体状况 | 第31-34页 |
4.3.1.1 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 第31-32页 |
4.3.1.2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的总体状况 | 第32-33页 |
4.3.1.3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 | 第33页 |
4.3.1.4 中学生手机使用动机的总体状况 | 第33-34页 |
4.3.2 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在人口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34-42页 |
4.3.2.1 中学生心理健康、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在其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 第34-35页 |
4.3.2.2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大五人格特质在其年级上的差异 | 第35-38页 |
4.3.2.3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大五人格特质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 第38页 |
4.3.2.4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大五人格特质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 第38-39页 |
4.3.2.5 中学生心理健康、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大五人格特质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 第39-42页 |
4.4 讨论 | 第42-45页 |
4.4.1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和心理健康的现状 | 第42-44页 |
4.4.2 中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44-45页 |
4.5 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 | 第47-60页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7-4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5.2.2 研究工具 | 第49-50页 |
5.2.2.1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 第49页 |
5.2.2.2 手机依赖量表 | 第49页 |
5.2.2.3 手机使用动机量表 | 第49-50页 |
5.2.2.4 心理健康量表 | 第50页 |
5.2.3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5.3 结果 | 第50-55页 |
5.3.1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的相关矩阵 | 第50-51页 |
5.3.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51-55页 |
5.4 讨论 | 第55-59页 |
5.4.1 变量问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5.4.2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 第56-59页 |
5.4.2.1 手机依赖的中介作用 | 第56-58页 |
5.4.2.2 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作用 | 第58-59页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分析 | 第60-82页 |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60-63页 |
6.2 研究方法 | 第63-64页 |
6.2.1 研究对象 | 第63页 |
6.2.2 研究工具 | 第63-64页 |
6.2.2.1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 | 第63页 |
6.2.2.2 手机依赖量表 | 第63-64页 |
6.2.2.3 手机使用动机量表 | 第64页 |
6.2.2.4 心理健康量表 | 第64页 |
6.2.3 研究流程及研究处理工具 | 第64页 |
6.3 研究结果 | 第64-76页 |
6.3.1 前后测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相关矩阵 | 第64-66页 |
6.3.2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66-76页 |
6.3.2.1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66-68页 |
6.3.2.2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68-70页 |
6.3.2.3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70-74页 |
6.3.2.4 中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74页 |
6.3.2.5 中学生手机使用动机与心理健康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74-75页 |
6.3.2.6 中学生手机依赖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叉滞后回归分析 | 第75-76页 |
6.4 讨论 | 第76-80页 |
6.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7章 综合讨论 | 第82-85页 |
7.1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依赖、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第82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2-83页 |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第8章 研究的总结论、教育对策和建议 | 第85-88页 |
8.1 研究的总结论 | 第85-86页 |
8.2 对研究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4-95页 |
附录A:MPATS | 第95-97页 |
附录B:手机使用动机 | 第97-98页 |
附录C:SCL—90 | 第98-101页 |
附录D:CBF-PI-B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