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本文可能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约车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7-24页 |
2.1 网约车的概念 | 第17-21页 |
2.1.1 网约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第17页 |
2.1.2 巡游出租汽车与网约车的区别 | 第17-19页 |
2.1.3 黑车与网约车的区别 | 第19-21页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运用 | 第21-24页 |
2.2.1 多中心治理的概念及内容 | 第21-22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在网约车治理中的运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国内网约车发展及治理现状 | 第24-35页 |
3.1 国内网约车发展的现状 | 第24-28页 |
3.1.1 上海市——政府与企业合作 | 第25-26页 |
3.1.2 广州市——推出自建平台 | 第26页 |
3.1.3 义乌市——传统出租汽车改革 | 第26-28页 |
3.2 网约车治理所面临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网约车发展所引发的争议焦点 | 第28页 |
3.2.2 政府对网约车管理方式过于经验化 | 第28-29页 |
3.2.3 网约车市场机制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 第29-30页 |
3.2.4 社会各方在网约车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 第30-31页 |
3.3 网约车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政府职责发挥不善 | 第31-32页 |
3.3.2 网约车市场发展方向不明确 | 第32-33页 |
3.3.3 社会组织建设和培育力度不够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南宁市网约车治理的实证分析 | 第35-41页 |
4.1 南宁市网约车发展的现状 | 第35-36页 |
4.2 南宁市网约车治理的现状 | 第36-38页 |
4.2.1 南宁市行业主管部门对网约车的治理措施 | 第36-37页 |
4.2.2 南宁市本地网约车被处罚第一案 | 第37页 |
4.2.3 政府主体对网约车未来的治理思路 | 第37-38页 |
4.3 南宁市网约车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4.3.1 政府主体过度干预市场 | 第38-39页 |
4.3.2 本地市场发展不够充分 | 第39-40页 |
4.3.3 社会力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网约车的多中心治理对策 | 第41-46页 |
5.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第41-43页 |
5.1.1 明确各方责任及义务 | 第41页 |
5.1.2 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 第41-42页 |
5.1.3 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及政策 | 第42-43页 |
5.2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 | 第43-44页 |
5.2.1 设定驾驶员及车辆市场准入条件 | 第43页 |
5.2.2 积极发挥网约车的市场机制 | 第43-44页 |
5.2.3 不断完善打车软件的功能及作用 | 第44页 |
5.3 促进社会各方参与治理 | 第44-46页 |
5.3.1 组建行业协会,完善自律措施 | 第44-45页 |
5.3.2 增强政府与公众间互动,建立健全投诉服务机制 | 第45页 |
5.3.3 完善相关政策,建立社会各方参与机制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