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结构框架 | 第13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体系研究 | 第15-29页 |
2.1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思路及内容 | 第15-20页 |
2.1.1 工作思路 | 第15-16页 |
2.1.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1.3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2 轨道交通建设立项审批程序 | 第20-22页 |
2.2.1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程序 | 第20-21页 |
2.2.2 现行基建审批程序 | 第21页 |
2.2.3 轨道交通项目各阶段周期 | 第21-22页 |
2.3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2-27页 |
2.3.1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原生问题 | 第22-23页 |
2.3.2 轨道交通建设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与要求不一致 | 第23页 |
2.3.3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不一致 | 第23-26页 |
2.3.4 轨道交通站点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 第26-27页 |
2.3.5 主观排斥造成的公众无法有效参与规划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优化方法研究 | 第29-37页 |
3.1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优化传统方法与措施 | 第29-31页 |
3.1.1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完善 | 第29-30页 |
3.1.2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质量的提升 | 第30-31页 |
3.2 轨道交通建设公共管理的思路 | 第31-33页 |
3.2.1 轨道交通建设公共管理的性质与特性 | 第31-32页 |
3.2.2 轨道交通建设公共管理的矛盾与出路 | 第32-33页 |
3.3“多规合一”理论 | 第33-36页 |
3.3.1“多规合一”的本质 | 第33-34页 |
3.3.2“多规合一”发展历程 | 第34页 |
3.3.3“多规合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成都地铁3号线建设规划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7-47页 |
4.1 研究的具体内容 | 第37页 |
4.2 地铁线路、站点规划以及沿线土地开发模式研究 | 第37-41页 |
4.2.1 地铁线路敷设方式研究 | 第37-38页 |
4.2.2 地铁站点模式研究 | 第38-39页 |
4.2.3 TOD开发模式研究 | 第39-41页 |
4.3 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工程有关的基本情况 | 第41-45页 |
4.3.1 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工程的的基本情况 | 第41-44页 |
4.3.2 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工程所在新都区的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4.4 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近期建设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工程建设规划优化方案 | 第47-73页 |
5.1 明确各项规划的内容与相互关系 | 第47页 |
5.2 成都地铁3号线三期建设规划优化方案 | 第47-64页 |
5.2.1 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开发的线路优化 | 第47-50页 |
5.2.2 结合交通规划的站点优化 | 第50-54页 |
5.2.3 结合城市用地规划的站点及出入口优化 | 第54-55页 |
5.2.4 结合地铁建设规划的城市用地规划优化 | 第55-62页 |
5.2.5 结合地铁建设规划的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 | 第62-64页 |
5.3 多规合一,规划落地,法定控制 | 第64-68页 |
5.3.1 以地铁规划的优化为契机开展“多规合一” | 第65-66页 |
5.3.2 建立“多规合一”信息平台 | 第66-67页 |
5.3.3 法定控制各专项规划的要素 | 第67-68页 |
5.4 多部门联动,明确牵头主体,加强协调 | 第68页 |
5.5 加大宣传,公众参与 | 第68-71页 |
5.5.1 加快公众参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法制建设 | 第68-69页 |
5.5.2 完善公众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制度体系 | 第69页 |
5.5.3 建立公众参与程度较高的规划审批机构和参与机制 | 第69-70页 |
5.5.4 拓展公众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实施途径 | 第70-71页 |
5.5.5 培育公众参与意识 | 第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