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前言 | 第8页 |
1.2 桥梁施工监控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 第8-10页 |
1.3 桥梁施工监控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3.1 桥梁施工监控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2 桥梁施工监控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施工监控目的及方法 | 第12-19页 |
2.1 施工监控的目的与工作内容 | 第12页 |
2.2 施工监控的方法 | 第12-13页 |
2.2.1 开环控制法 | 第12-13页 |
2.2.2 闭环控制法 | 第13页 |
2.2.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13页 |
2.3 施工监控的原则 | 第13-14页 |
2.4 施工监控的预测计算、误差分析和调整 | 第14-18页 |
2.4.1 施工监控初期的设计复核计算 | 第14-15页 |
2.4.2 开环控制法 | 第15-16页 |
2.4.3 分析反馈施工信息确定施工误差状态 | 第16-17页 |
2.4.4 利用参数识别系统对计算参数进行识别和修正 | 第17-18页 |
2.4.5 确定适用的施工误差容许度指标和应力预警机制 | 第18页 |
2.4.6 利用施工监控实时计算调整控制目标值 | 第1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施工监控标高控制原理及关键问题分析 | 第19-27页 |
3.1 标高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19页 |
3.2 标高控制中关键问题分析 | 第19-26页 |
3.2.1 立模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3.2.2 预拱度设置的有关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3.2.3 悬臂施工中预拱度设置方法 | 第23-24页 |
3.2.4 挂篮变形 | 第24页 |
3.2.5 施工预拱度 | 第24页 |
3.2.6 成桥后预拱度 | 第24-26页 |
3.3 立模标高的确定及调整 | 第2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AK4+240 特大桥第二联、第六联施工监控实例 | 第27-72页 |
4.1 工程概况及技术标准 | 第27-28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27页 |
4.1.2 技术标准 | 第27页 |
4.1.3 施工监控方案制定依据 | 第27-28页 |
4.2 施工控制计算分析 | 第28-53页 |
4.2.1 AK+240 大桥第二联、第六联变形和内力计算结果 | 第30-53页 |
4.3 AK4+240 大桥第二联、第六联施工监测方案 | 第53-68页 |
4.3.1 主桥上部结构监测 | 第54-67页 |
4.3.2 挂篮变形监测 | 第67-68页 |
4.4 AK4+240 大桥第二联、第六联施工监控实施程序 | 第68-71页 |
4.4.1 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监控操作 | 第68-70页 |
4.4.2 阶段施工监控验收 | 第70-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AK4+240 特大桥第二联、第六联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72-97页 |
5.1 主梁标高控制点挠度结果及分析 | 第72-78页 |
5.1.1 主梁标高控制点挠度结果 | 第72-77页 |
5.1.2 主梁控制点高程监控结论 | 第77-78页 |
5.2 主梁应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78-94页 |
5.2.1 主梁应力实测结果 | 第78-93页 |
5.2.2 主梁应力控制结论 | 第93-94页 |
5.3 主梁温度、实测体系结果及分析 | 第94-96页 |
5.3.1 温度的监测结果 | 第94页 |
5.3.2 主梁温度监控结论 | 第94-95页 |
5.3.3 预应力摩阻系数及锚具回缩变形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页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奖励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