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用策略的语码转换在脱口秀节目中的应用问题研究--以《今晚80后》脱口秀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1-20页 |
| (一)选题缘起 | 第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 (1)社会语言学层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心理学层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 (3)句法学层面的研究 | 第14-15页 |
| (4)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 | 第15-16页 |
| (5)相关著作 | 第16页 |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 (1)句法学层面的研究 | 第17页 |
| (2)社会语言学层面的研究 | 第17-18页 |
| (3)心理语言学层面的研究 | 第18页 |
| (4)会话分析层面的研究 | 第18-19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五)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 第19-20页 |
| 一、脱口秀节目中语码转换的性质及其分类 | 第20-33页 |
| (一)语码转换的界定 | 第20-22页 |
| 1.语码的定义 | 第20页 |
| 2.语码转换的定义 | 第20-21页 |
| 3.语码转换与语码混用 | 第21-22页 |
| 4.语码转换与双语现象 | 第22页 |
| (二)《今晚80后》脱口秀中语码转换的分类及特点 | 第22-33页 |
| 1.《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中语码转换的分类 | 第22-29页 |
| (1)汉语与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 | 第22-25页 |
| (2)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 | 第25-27页 |
| (3)不同语体风格之间的语码转换 | 第27-29页 |
| 2.《今晚80后》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 第29-33页 |
| (1)词汇特点 | 第29页 |
| (2)词性特点 | 第29-31页 |
| (3)语言结构特点 | 第31-33页 |
| 二、脱口秀节目中语码转换策略的动因 | 第33-37页 |
| (一)满足听众需求 | 第33-34页 |
| (二)话语调节的需要 | 第34-35页 |
| (三)顺应交际场景变化 | 第35页 |
| (四)对文化的认同感 | 第35-37页 |
| 三、语码转换策略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语用价值 | 第37-42页 |
| (一)语码转换的会话价值 | 第37-40页 |
| 1.简洁明快 | 第37页 |
| 2.委婉含蓄 | 第37-38页 |
| 3.风趣幽默 | 第38-39页 |
| 4.重复强调 | 第39页 |
| 5.衬托修饰 | 第39-40页 |
| 6.引用注释 | 第40页 |
| (二)语言的经济价值 | 第40-42页 |
| 1.成本最小化 | 第41页 |
| 2.价值最大化 | 第41页 |
| 3.风险最低化 | 第41-42页 |
| 四、脱口秀节目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评价及其规范对策 | 第42-46页 |
| (一)对脱口秀节目中语码转换现象的评价 | 第42-43页 |
| (二)电视脱口秀节目运用语码转换策略的规范对策 | 第43-46页 |
| 1.遵守和执行国家语言政策法规 | 第43-44页 |
| 2.尊重和规避不同社会文化的语言禁忌 | 第44页 |
| 3.做好对外语和方言词汇的解释说明 | 第44-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0-51页 |